“十二五”期间取得新药临床批件超过300个,数量居全国首位;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00亿元,成为首都新增的千亿级产业……日前从北京市 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北京市科委联合举办的《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之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专项(以下简称“生物医药”专项)成果发 布会上传出的这组信息,让人格外振奋。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 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说,保障全民健康,离不开以生物医药支撑的健康产业。2014年,在北京市科委牵头组织的《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 2017年)》中,“生物医药”被列为12个重大专项之一。“该专项部署了两项重点任务,即实现支柱产业跨越式发展和完善创新驱动政策体系。经过不懈努 力,目前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生命科学与健康医学前沿技术、生物医药产业、临床医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整体科技布局,生物医药迅速成长为北京新的千亿级产 业,为保障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科技创新不遗余力
跨越发展工程推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新药临床批件位居全国首位,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加到1300亿元
北京市科委在牵头组织实施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专项的过程中,着力发挥纳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的关键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全面跨越发展。
截至目前,跨越发展工程结出累累硕果——
总量平稳快速增长。“十一五”末北京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不到400亿,“十二五”末达到130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16%,成为北京新增的千 亿级产业。医药工业利润总额保持全国前五,销售利润率始终全国第一,医药工业增加值上升至全市第二位。其中57家G20企业发挥了核心带动作用,截至 2015年12月,实现营业收入566.5亿元,占全市医药工业的58.1%。57家G20企业中的十亿元规模以上企业,从2010年的7家增长到 2015年的13家,并诞生了首家百亿级企业——拜耳医药。
“四轮驱动”发展格局不断巩固。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以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为主导的发展格局,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均占医药制造业的93%。其中,化学制药具有突出的品牌优势和较高的规模优势,生物药品制造业增长强劲。
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战略布局前沿技术,提高创新能力,在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结构生物学、3D打印等领域取得了突破进展。产业创新能力不断 提高,涌现出一批重磅品种、创新产品和骨干企业。“十二五”期间,北京取得新药临床批件超过300个,数量居全国首位;获得药品批准文号370余个,包括 康蒂尼研发的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抗肺纤维化1.1类新药“吡非尼酮”、五和博澳研制的创新中药桑枝总生物碱片、科兴生物研发的国内首个基于Vero细胞的 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同仁堂研发的国内首个抗抑郁中药“巴戟天寡糖胶囊”等重点新产品。年销售5亿—10亿元品种达到17个,10亿元以上品种8个, 诞生了第一个本土培育的10亿元大品种——泰德制药的“凯时”,2个20亿元大品种——拜耳医药的“拜唐苹”“拜新同”,培育出舒泰神“苏肽生”、甘李药 业“长秀霖”等一批成长潜力突出的大品种。北京医药制造业销售利润率连续10年在全国主要医药发达省市中保持第一。
据介绍,北京已初步形成“一南一北、各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南”包括以亦庄和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为核心的高端产业基地,“北”包括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核心的研发创新中心。
制度创新先行先试 北京市科委会同相关委办局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用制度创新破除资金、空间、技术、政策、研发服务等关键“痛点”
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单靠企业科技创新远远不够,必须辅之以制度创新。北京市科委会同相关委办局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着力破解影响企业发展的资金、空间、技术、政策、研发服务等五个方面关键“痛点”——
创新科技金融,发挥科技经费对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引导作用。生物医药产业具有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普遍面临融资难题。为解 决生物医药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北京市科委会同金融管理部门、商业银行、担保机构等实施“生物医药产业金融激励试点方案”,采取贷款风险补偿、贷款风险 备偿等方式,“十二五”期间引导20家商业金融机构累计为247家企业发放贷款近200亿元,体现了科技“信号源”,金融“放大器”作用。此外,为引导人 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政府资金采取后补助和间接投入等方式,努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科技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提高生 物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外引”海外领军人才,“内联”本土高端人才,增强人才技术供给。高端人才团队是企业创新的根本。为实现高端人才的聚集,北京市科委等相关委办 局实施“工程人才行动”,“外引”海外领军人才,“内联”本土高端人才,“培育”应用型人才。截至“十二五”末,北京已有42位生物医药领域企业家入选 “千人计划”;101位生物医药领域专家入选“海聚工程”。
部门联动,协同推进创新品种上市应用。北京市科委会同市经信委、中关村管委、市投促局、市食药局、市卫计委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在医保目录、药 品定价、招标采购和注册审批等方面协同推进、合力创新,加速生物医药创新品种上市。据统计,以跨越发展工程企业重大创新品种为代表的88个医药品种纳入北 京市医保目录,北京市科委联合市卫计委推动招标采购使京产药品本地市场份额从8%提高到13%,联合市食药局推动首批5个1类新药进入“北京生物医药创新 促进平台”绿色通道,药品审批进度明显加快。
成立创新联盟,发挥技术服务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北京市科委以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ABO)为抓手,推动研发技术服务业的发展,ABO 联盟形成了“化学合成及制剂”“蛋白抗体”“临床前评价”等6个专有技术平台,已服务创新品种2000余项,成为带动首都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发展的主力 军。
“随着‘十三五’科技规划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实施,生物医药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闫傲霜表示,“十三五”期间北京市科委仍 将以“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专项为载体,在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形势下,结合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和前沿热点,从“聚焦企 业创新主体,形成工作抓手;加强创新培育力度,加快高端产出;完善技术服务平台,支撑创新创业;加强京津冀产业合作,促进协同发展;推动政策先行先试,加 强制度创新”等五个方面提出重点工作,聚焦并布局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精尖发展,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