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达志 成都
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力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其中一大亮点是,在一些城市试点公立医院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建立科学补偿机制。
推行医药分开,无疑是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釜底抽薪之策。“以药补医”甚至“以药养医”,是中国各类医院几十年来维持其生存发展的不二之法,也 是药价乃至整个医疗服务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这样一个体制性问题,非动大手术不可;这个“手术”就叫医药分开,即医院正大光明挣“手艺钱”,药店名正 言顺挣卖药钱,庶几可避免两者捆绑抬价,合伙算计患者。
但医药分开谈何容易。要知道,它不是今天才被提出,学界、民间、政府对此已经议了十几年,出台的文件和发表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就是没看到实质性 举措出台,以至于这二三十年的医改一直不被看好,“看病难、看病贵”不但未获缓解,反倒愈演愈烈,已成晚期顽疾,不动刀不行了。
医药难分开,最大的阻力来自医院和医生。医院和医生之所以对医药分开有抵触,是因为长期以来形成的医疗服务价格偏低、政府投入不足等问题,一直未获 解决。前一个问题,主要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并遗留下来的。具体而言,现有医疗价格体系中,医生的“手艺”是不值钱的,区区一点挂号费实际上替代了诊断费, 逼得医院不断提高药价和检验价格,以“补医”甚至“养医”;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得这样的哄抬药价变得毫无节制。至于后一个问题,则是改革开放中医疗卫 生政策调整的一个“负产品”(不仅仅是“副产品”)。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缺口之大,实际上是在鼓励医院想方设法搞“创收”,公益性丧失殆尽。
好在这次的改革办法,提出要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具体说就是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降低医院运行成本等,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
当然,这仍然是说来容易做起难。首先,政府的投入能否到位,至为关键。其次,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后,医保能否为之买单。目前的挂号费属于自费,挂号费变成诊断费后,还可以报销吗?这个问题必须从制度上解决,否则患者是吃不消的。
还有一个问题,似乎尚未获得各方的足够重视,那就是医药分开后,药店谁来开?药品零售市场是由与医院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人员打主力,总体上垄断这一 市场,继续间接地“以药补医”,还是修订相干法律法规,彻底斩断医药之间固有的亲缘关系,让医药分开实至名归?(来源:成都商报”字样。违反上述声明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