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两年前的李靖晓来说,“日间照料”这个
创业故事的开端是充满希望的亮金色。然而,仅仅过了两年,故事虽还未结尾,但底色已渲染出丝丝冷意。与李靖晓的落寞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者近年来正大力挺进以“日间照料”为代表的大
健康产业。这一被纷纷看好的大产业中,如何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曲径?
落寞
日间照料乏人问津
江北某社区内的“日间照料中心”内,商报记者看到,只有零星几个前来享受服务的老人。一旁的工作人员正无所事事地摆弄着手机。
这间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营方是重庆伍益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彼时,作为重庆的首个日间照料中心,该公司通过和政府合作共建社区养老服务站,老人每月缴纳100元就可以享受康复理疗、吸氧、棋牌健身等服务,如果有陪诊、代购、搬运等需求也可以另付费请工作人员代劳。
两年前,伍益的模式经本报独家报道后,迅速吸引了包括央视在内的十余家媒体关注。当记者昨日再次来到这里,却颇有物是人非之感。“服务站还在做,只不过业务重心已转移了。”该公司创始人李靖晓苦笑表示。
“去年年初,我们就发现了这一模式存在的问题。”李靖晓告诉记者,服务站接待能力有限会员不能吸收得太多,而曾被视为利润主要来源的增值服务如陪诊、代购、紧急救援等在实际运行中并没有多少老人愿意消费。他给记者算了笔账:一个服务站每月毛收入1万余元,要支付至少3名驻点员工的薪水和物管、水电气费等。相比之下,建一个服务站的一次性投资扣除政府补贴后还要自掏15万元,就算运营稳定,收回成本也要4~5年时间。
最高峰时期,李靖晓的员工近60人,如今只剩下一半。“自从我在重庆出名后,主城做居家日间照料的机构最多时达到10个左右。但现在据我了解,还活着的只有大约3家,也基本上在苦撑。”李靖晓表示。
商报记者随机回访了另一家曾与大坪街道合作的“一键呼叫生活照料”机构,被告知已经停业;而渝北某社区的一所去年刚成立的“日间照料中心”,记者试图联系,却被街道办告知由于开业后找不到合适的业务,目前该中心正考虑更换运营方。
热衷
资本大跳“健康舞”
商报记者调查发现,以日间照料中心为代表的健康服务业先行者们大多还挣扎在盈利线上。但这样的现象并没有影响各路投资者的掘金步伐。目前,来自不同行业的投资者都想跟健康产业挂上点关系,纷纷粉墨登场。
日前,重庆本土旅居换住品牌美尔地产宣布投资近亿元,对旗下多个度假式酒店公寓进行健康体验升级。美尔地产总经理邢杰昨日表示,今后顾客来酒店消费都可以通过理疗机快速体检,并获得对应的养生度假需知和当地特产的食疗方案。
地产商也将目光瞄准了这一领域,如润一江集团等纷纷在我市拿地开发养老社区和养生基地。
形形色色的投资者中,还出现了家政企业、农业企业的身影。本土家政龙头企业新洁净创始人魏欣昨日表示,公司不仅投资开设了一所健康管理中心,并已与美国第二大的养老护理品牌商签约,打算嫁接护理业和家政业为客户提供综合性服务。此外,商报记者还获悉,目前有一个专注于培养皿种植蔬菜的沿海农业企业已进入重庆市场,专和各大酒店合作,为食客提供摘下来就能即食的无菌蔬菜。
资本的敏锐嗅觉有时恰恰能够说明这一产业的诱人之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健康产业的年收益仅为5500亿人民币(6.2038,0.0003,0.00%)左右。去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到2020年,国内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政府将在市场监管、规划用地、投融资和财税价格等多方面为健康服务业发展提供配套政策支持。我市也已于今年4月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放宽市场准入和强化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快发展诸如健康护理、社区健康养老等产业。
业内人士表示,巨大的增长潜力和政策红利是吸引资本布局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