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服务 设为首页 站点地图 用户登录
养生:这20条健康吃饭的黄金标准 你达标了吗?
来源:-    浏览:779   更新时间:2013年07月20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T|T

    天津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付金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教授张湖德、北京朝阳医院营养科营养师宋新等几位专家,一起总结出20条健康饮食的"金标准"。专家指出,这20条中若能达到12条,就算得上达标;若在5条以下,需引起注意,及时纠正。

    1.吃饭时挺直腰背。

    人们吃饭时身体处于放松状态,很容易含胸驼背。殊不知,这会使食道和胃部受压,影响消化。此外,在矮桌前吃饭、坐在沙发上以及蹲着吃饭,都会造成腹部受压,影响消化道的血液循环,久而久之可引发胃病、影响心肺功能。正确的进餐姿势是:挺直腰背,让胃部不受任何压迫。

    2.特别饿时喝点粥。

    人在极度饥饿时食欲特别强,看到什么都想吃。其实,此刻胃肠消化功能已经受损,如果大吃大喝很容易造成食滞。特别饿时,应少量进一些半流食,如粥、面或米线,然后再慢慢恢复正常饮食。尤其注意,特别饿时别进食牛奶、豆浆、酸奶和白薯,可能引起消化问题。

    3.两餐间隔4—6小时。

    两餐间隔太长或太短都会对人体造成影响,太长会引起高度饥饿感,影响劳动和工作效率;间隔时间太短,消化器官得不到适当的休息,影响食欲和消化。一般混合食物在胃里停留的时间大约是4—5小时,因此,两餐间隔4—6小时比较合适。

    4.先吃爱吃的食物。

    桌上的菜,肯定有你偏爱的和不喜欢的,此时该先吃哪个?专家提示,先吃自己喜爱的食物,这会让你在情绪上获得满足。愉快的心情能较快地产生饱胀感,避免吃得太多。

    5.饭后别马上用脑。

    饭后,体内的血液会集中流向消化器官,大脑相对缺血。此时用脑会引起精神紧张、记忆力下降等问题,还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因此,一定要在饭后休息半小时以上再进入工作状态。听听音乐、散散步都是不错的选择。

    6.吃饭时不谈扫兴的事。

    俗话说"食不言,寝不语"。吃饭时说话会使咀嚼食物的次数减少、唾液分泌减少,从而影响消化功能。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则指出,就餐时谈讨论复杂或令人扫兴的问题,会影响人的食欲和消化,可以谈论一些简单愉快的话题。

    7.早饭吃热的。

    清晨,人体内的神经及血管都还处于收缩状态,此时如果吃冰冷的食品,可能使消化系统发生痉挛。中医认为,早餐应该吃热食,保护胃气。建议早餐选择热稀饭、热麦片、热豆浆等,再配上包子、面包等干主食。

    8.饭后半小时再喝茶。

    饭后不宜立即饮茶,否则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消化。同时,茶中的单宁酸和食物中的蛋白质混合后会产生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质,给胃增加负担。饭后半小时再喝茶,能促进消化吸收,起到杀菌消毒和护齿的作用。

    9.晚上别吃冷饮。

    晚上7点后,人体体液代谢下降,此时吃凉的食物,尤其是冷饮,不易消除疲劳还会影响睡眠。

    10.饭后甜点要少吃。

    正餐已获得了足够的糖分,如果再吃甜点,人体会吸收多余的葡萄糖、淀粉。吃过油腻的东西后尤其不要吃甜点。

    

责任编辑:刘燕2

上一页12下一页在本页显示剩余内容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您可能还会关注的

  • 制药工业-资讯
  • 制药工业-供应
  • 制药工业-求购
·春日养生:多喝水促代谢 6个护...·春季食用蜂蜜养生可以抗疲劳·把握春季人体养生中的关键 健康...·食疗养生 一周7天鸡蛋瘦身餐·女性养生:11款食物最消水肿 ...·女性养生:廉价食物同样可以让女...·养生课堂:鸡蛋该煮多长时间 最...·顺着二十四节气去养生 身体更健...·养生食材:你不知道醋的妙用·养生警惕:6种病纯属憋出来的·季节养生:春季要“争蜂吃醋”养...·医生难变“社会人” 中国社会办...

十大评选人物访谈热点事件更多>>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药械-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