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知名药企辉瑞公司生产的“伟哥”(商品名“万艾可”),曾在中国市场独占鳌头,其专利保护将于明年年中到期的消息,近来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面对这一长期被“万艾可”垄断的“伟哥”市场,众多国内药企蠢蠢欲动,开始觊觎并且布局,就等万艾可专利期一到立即推出相关产品。专家认为,抗ED药物目前的竞争已经十分激烈,如果明年仿制药再进入市场,则是加剧了市场的竞争,目前的市场格局很有可能被打破。
辉瑞加强营销力度
1994年,辉瑞公司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万艾可”主要活性成分——“枸橼酸西地那非”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的用途专利。2001年9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予万艾可专利,保护期至2014年。
从市场份额来看,辉瑞万艾可目前在国内细分市场西药类份额最大,占到60%,去年在中国的销售额已在10亿元左右。而失去专利后,万艾可必须要面对大批仿制药的价格竞争带来的威胁。
2012年5月,万艾可在韩国专利失效后,韩国市场一下子冒出30多个竞争品牌,价格低至万艾可的四分之一,根据友利投资的数据,仅仅在5月一个月,万艾可的销售额就锐减至原来的42%。此前在泰国的情况,也与此类似。
据媒体报道,此前为了应对仿制药的冲击,辉瑞在美国市场联手CVS推出的网上版“伟哥”100毫克片剂的批发价为22美元,除此以外,网站促销计划还包括顾客首次预订量中三片免费、第二次预订打七折。
辉瑞在中国开始是否也会采取变相降价的措施,推出了经济版“伟哥”?对此,辉瑞中国相关负责人表示,辉瑞在华销售的大部分都是专利到期的产品,而且各个外企在华主要业务基本上是来自专利到期的产品,甚至是到期很多年的产品。目前,公司并没有针对万艾可在华专利即将到期而采取特别的措施。
不过,有业内人士透露,为了重蹈在其他市场的覆辙,辉瑞近年来一直有意加大“伟哥”的营销力度。2011年,辉瑞力推中国男性健康相关行动,通过在部分零售门店中开设男性健康中心,整合了原本分散销售的男科处方药和计生器械,由此有效拉动了万艾可当年的销售。
国内药企欲分一杯羹
虽然万艾可专利保护明年才到期,但已经有不少国内药企正在忙碌着相关审批、研发等工作。据了解,万艾可在华专利到期后,药企的“仿品”只要得到相关的批准,都可以进行生产。
近日,有消息称,广州药业集团旗下广州医药研究总院已启动万艾可的“抢仿”,目前广药版“伟哥”已获药监部门批准,有望明年推出。南方日报记者查阅国家食药监总局药品数据库发现,在药品注册批件发送信息一览中,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枸橼酸西地那非早在2005年即已经拿到批号。
而截至目前,江苏联环药业、四川源基制药、珠海生物化学制药、北京中天康达医药、广东生物化学制药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均已在申请枸橼酸西地那非相关批文。
对于如何应对仿制药企业的相关冲击,辉瑞方面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辉瑞不会在药品专利到期后减少投入,对于公司的重点产品还会一如既往的加大支持。“原研药,品牌、质量、疗效都是优势,包括这么多年的营销网络、销售群体都是企业的优势,只要我们的营销、策略、战略得体的话不会有太多影响。”该负责人表示。
市场格局或将生变
自2000年“蓝色小药丸”登陆中国以来,“伟哥”已成为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名词。在中国,辉瑞的万艾可率先于2004年在中国取得药店零售的准入证,随后的2006年,拜耳公司的艾力达也争取到了这一资格。
2007年,美国礼来公司宣布,旗下治疗男性ED问题的治疗药物——希爱力正式进入中国零售市场,作为三大“洋伟哥”的希爱力终于可以和辉瑞的万艾可以及拜耳的艾力达得以在相同的平台上竞争,中国ED药物的零售市场格局被打破。目前中国市场基本由辉瑞旗下“蓝色”万艾可、礼来旗下“黄色”希爱力以及拜耳旗下“橘红色”艾力达三分天下。
据广州标点医药信息有限公司数据显示,虽然辉瑞万艾可随着希爱力和艾力达的纷纷入市受到冲击,但依旧占据北上广50%以上的ED类化学药市场。2012年4季度数据显示,北京和广州地区万艾可环比分别增长了17.7%和12.7%。而礼来希爱力则在北京和上海保持增长,尤其上海增幅迅猛。拜耳艾力达由于入市最晚,知晓度不及前两者,各地份额尚未能超过15%。
而根据今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礼来的“伟哥”希爱力全球销售额已首次超越万艾可。2013年第一季度,希爱力全球销售额为5.15亿美元(与2012年同比增长11%),而万艾可全球销售额近5亿美元(与2012年同比下降7%)。
在业内专家看来,众多抢仿者主要看中巨大的市场潜力。抗ED药物中,仅辉瑞万艾可2012年在华整体销量就被传已近10亿元。而抢仿如最终都得以上市,势必将对现有的抗ED药物格局产生影响。
“专利到期后,将导致万艾可不会再为辉瑞获取非常高的垄断性利润,但市场份额就不一定,如果辉瑞及时进行适合中国的销售策略调整,可把万艾可专利到期带来的利空变成利好。”北大纵横医药高级合伙人史立臣表示,抗ED药物目前的竞争已经十分激烈,如果明年仿制药再进入市场,则是加剧了市场的竞争,目前的市场格局也可能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