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清华大学、杨森制药共同启动的主题为“创新引领,共抗肝病”的公共健康日上,专家表示,乙肝和丙肝是我国目前较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虽然在母婴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控制丙肝传播、抗病毒药物治疗等方面,我国仍然面临较大挑战。
丙肝发病率上升,就诊率低
尽管我国在病毒性肝炎控制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在有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晓峰表示,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首先是要加强乙肝和丙肝的监测工作,发现感染乙肝和丙肝病毒危险因素;其次是加强对乙肝病毒感染的母婴阻断,保护更多的新生儿;第三是探索成人、高危人群的免疫策略,开展成人乙肝疫苗接种。
据介绍,对于丙型肝炎,2006年的调查表明,我国一般人群的丙型肝炎抗原阳性率为0.43%,推算我国一般人群中约有540万名丙肝病毒感染者。加上其他像艾滋病患者、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等高危人群,我国约有1000万名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名誉主席庄辉院士说,在农村地区,丙肝的感染率较高;在医院的传播这几年也有发生,特别是通过血液透析传播,今年已经发生多起突发事件。他说,近几年丙肝传播的新动向就是血液透析和滥用毒品造成的传播。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可预防丙型肝炎,但可以通过抗病毒药物治愈。并不是所有患者需要治疗,只有确诊为血清HCV RNA阳性的丙型肝炎患者才需要抗病毒治疗,但很多丙肝病毒感染者没有被发现,被发现的患者也没有完全进行抗病毒治疗。2012年的报告显示,到医院就医的患者只有20万例。这些就医的丙肝患者并没有都进行抗病毒治疗。庄辉院士说,对丙肝要早诊断早治疗,防止发展到肝硬化、肝癌。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窦晓光教授指出,在我国,原发性肝细胞癌绝大多数与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感染有关,如果没有感染,那么发生肝细胞癌的几率是非常低的。
在谈到丙肝治疗在中国的挑战时,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魏来表示,除了公众和非专科医生对丙肝治疗的认识不足外,由于丙肝的传播途径不断变化,从而带来了基因型的变化,因此在今后,丙肝的治疗会更加复杂。
需进一步推动抗病毒治疗
我国感染乙肝病毒的患者还有很多,成年人当中乙肝病毒感染率仍然很高,这些慢性乙肝患者需要进行治疗。魏来说,2004年3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制定了《慢性丙肝防治指南》;2005年12月,两大学会又制定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这两份指南彻底改变了我国对于乙肝和丙肝长久结局控制的局面,把疾病最根本的治疗,即抗病毒治疗放在了首位;并且通过多年宣传,使抗病毒治疗普及到每一位专科医生。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北京友谊医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贾继东教授在介绍《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时说,该指南最重要的贡献是确立了抗病毒治疗是关键,这是一个在今天看来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而这个理念的普及,对真正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乙肝患者的病情起到了巨大作用。因为在这之前,我国治疗乙肝没有采用规范的治疗方法,而是大量使用所谓的保肝药物。实际上这类保肝药应该称为降酶药物比较合适,它们可以使转氨酶降低,但是对病毒没有抑制作用。
为什么我们要强调抗病毒治疗?贾继东说,乙肝病毒感染后,医生最不愿意看到的后果是患者发生慢性肝炎,然后是肝硬化、肝癌。最近20年的研究证明,病毒的复制是驱动疾病进展的最重要的动力。如果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就可以使疾病得到缓解,使疾病进展受到阻断。窦晓光也指出,在没有抗病毒的药物之前,国内外很多研究已经发现,病毒载量越高,疾病越容易进展。如果没有干预,病毒载量高的患者,发生肿瘤的可能性相比查不到病毒的要高出很多倍。所以慢性乙肝的治疗一定要抗病毒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