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商报网站报道,“很多人买不起药,他们不得不节衣缩食或者擅自降低服药剂量。"这是美国学者玛西娅·安吉尔博士在她的新书《制药业的真相》中描绘的情景。安吉尔大胆而尖锐地披露了以欧美制药巨头为主导的全球制药业的惊人内幕,并且提出了许多根本性的改革建议。
本书以作者的研究和案例为基础娓娓道来,对一个几乎失控的行业进行了深入剖析,其中涉及到许多我们熟悉的大型欧美制药企业,包括辉瑞、强生、默克、诺华、罗氏、阿斯利康等。该书在北美地区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并登上了《纽约时报》和各大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相信书中的很多事实和观点对中国读者同样有参考、借鉴作用。
作者简介:玛西娅·安吉尔博士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前主编,现在美国哈佛医学院社会医学系就职。她是健康政策和医药伦理领域内知名的专家,并且是一位对医疗保健系统直言不讳的批评家。《时代》(Time)杂志将她提名为当今美国最有影响力的25人之一。这不是一个充满“良知”的行业
记者:药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很多人在精神上已经对药物产生了依赖?
赵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本书责任编辑):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都需要药物来维系。尤其随着近几年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家的医疗保健观念也发生了改变——由“健康由国家负责"向“个人健康、自我负责"转变,消费者将注意力和消费转向对自我保健的投入,在药物上的花费也越来越多。
但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甚至在法律体系比较完善的美国,人命关天的医药行业也并非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是一个充满“良知"的行业。相反,认为药物是“人命关天"的观念使得普通居民不得不尽其所能去承受高昂的药价,这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记者:那么,药价高会产生什么危害呢?
赵西:现在老百姓普遍感到看病难、负担太重,有病不敢看、不能看,这是为什么?因为药价高、看不起病,这在美国也一样。
药价高不但损害了患者的利益、加重了患者的负担、危害着患者的健康,还滋生了社会腐败,为医药商业贿赂提供了温床。药价虚高是药品费用上涨过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记者: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倾向于新药和贵药,好像它们会更有效,是这样吗?
赵西:很多人认为新药才是疗效好的药,因此总是要求医生给他们开新药,希望从中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慢性病患者都存在这样的心理。不可否认,很多真正的新药弥补了旧药的一些不足、给患者带来了健康,但现在很多“新瓶装旧酒"的“新药"也只是药商获取暴利的途径。
其实,一般来说,临床上对新药和刚进口药的实际效果及毒副作用的观察时间并不长,有一个探索、实践、检验的过程,其中一部分可能经不起考验而被淘汰,所以不能盲目迷信新药。
2000亿美元的行业是怎么来的
记者:本书的副标题是“一个2000亿美元的行业如何欺骗了我们",在美国这个2000亿美元的行业中,研发、宣传公关等各占比例多少、利润多少?
赵西:现在,美国处方药的销售额每年都能超过2000亿美元,并且这个数字在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从1980年初开始,制药业一直是美国最赚钱的行业之一。
药价之所以越来越高,并不是制药公司真的在研发上花费了大量金钱,事实上,高比例的营销费用、贿赂、游说主管部门、雇佣大量律师以保护专利等花费,到头来还是转嫁到了病人头上。美国十大制药公司的研发费用只占销售收入的14%,而所谓“营销和管理"名义下的费用却占到了31%,制药公司在“营销"上的支出要远远大于研发!
大型制药公司想要让我们相信,其畅销药价格之所以特别高,是为了弥补成本,包括所有最终没能上市的药物的成本。这似乎是说制药公司只是在挣扎着求生存,但是我们知道这根本不是事实。而且,没有关于研发成本的详细信息,我们就无法评估有利可图的药物在多大程度上补贴了那些无利可图的药物,我们也不可能知道研发费用花得到底值不值。如果患者每年必须花费成千上万美元来买药的话,那么公众应该有权利知道涨价的原因以及钱的流向。我们知道自己花的大部分钱都变成了利润和销售费用,但是我们还需要知道公司在哪些药上花了多少钱、花钱的目的是什么。制药公司仅仅披露研发费用的总额是不够的,我们应当打开这个行业的黑箱。
记者:书中涉及到“药品的仿制"问题,我们目前的药品市场也有类似现象。
赵西:几乎每一家制药公司都在标榜自己在研发新药上具有强大创新力,而事实上,大多数药物只不过是已有药物的模仿,甚至只是改了个名字而已。我国药厂的一些做法也是在仿效美国。
记者:这种行为的危害也会很大,具体会有哪些不良影响?
赵西:这种药品仿制现象带来了一系列连锁负面效应。首先,新药重复上市、价格重复抬高,在为制药公司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痛苦,直接导致了药价高、看病难的问题,这是显而易见的。其次,这种现象阻碍了药品信息的准确、快速交流,致使医师、药师在为病人提供医疗、药学服务时出现了一些人为差错,在临床中开重药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对患者的安全用药造成了危害。这种混乱也同样给落实药品降价措施带来了障碍,降价名单用的是药品通用名,很难与数量众多的药品商品名一一对应,从而使该降的药品价格降不下来。
丑恶的销售:利用广告推广疾病
记者:我们了解药品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广告,那么,药品广告对消费者的行为和心理会产生什么影响?
赵西:众所周知,药品广告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消费者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前,人们可能对某些病症不以为然或是认为不需要治疗,而广告可以促使这些人去看医生。另外,大多数广告药物并不是为了治疗那些罕见的或是以前无法治疗的疾病,而是治疗那些已经有很多治疗手段的常见病。最后,消费者吃越来越多的药到底有没有好处仍是值得人们怀疑的。我们可以提出强烈的质疑,由于小病而吃进大量药物,并且药物的副作用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可能比不吃药还要严重。药品广告对药品疗效的夸大以及对某种病症的危言耸听可能会误导消费者。以前,制药公司推销药物是为了治病,而现在则恰恰相反,其通过广告推广疾病用以促销药品。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永远处于弱势地位。经过这些广告的“教育”后,很多人认为,如果病人离开医生办公室的时候没有得到处方,那就是医生没有尽到职责。结果就是,许多本来可以用其他更好的方式治病的人却都选择了吃药。
记者:书里写到美国在药品销售中也使用过丑恶手段,比如拉拢、贿赂和回扣等,难道这是必须有的吗?
赵西: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制药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远远低于营销成本,许多推广活动其实就是贿赂和回扣。医疗用品生产、代理、销售商往往雇佣很多销售代表以药品回扣、劳务费、差旅费、赞助费、新药推荐等形式拉拢和贿赂医务人员。
这些销售代表的职责,就是到诊所和医生的办公室里向医生推销他们的产品。他们可以参加医药会议,还可能进入到手术室和准备室中,有时甚至还能出现在医生检查病人的诊室或者病床边。他们给医生送礼物往往十分慷慨,从书、高尔夫球到体育赛事的门票,投其所好,应有尽有。
记者:好像更高明的销售人员会把推销伪装成教育和研究,对人们的欺骗性很大。
赵西:制药公司在医生的“教育"活动和药物研究上表现得异常慷慨,其赞助那些掩人耳目的教育培训、医药会议和研究,实质上是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
在这些赞助活动中,他们可以不受限制地给医务人员派发礼品,将需要传达的信息送达到关键人物,让他们采取行动,从而使自己的产品受益。制药公司或他们的代理机构——医学教育和传播公司通常会建议医药会议上演讲的主题,而且会搜集演讲需要的材料和图片。医学院和医院虽然有权决定最后说什么,但是如果其想要继续获得资助的话就必须向资助者妥协。后续医药教育给了制药公司一个影响医生开处方的绝好机会。在我看来,我们已经变成了一个用药过度的社会。医生被制药业灌输得太多了,他们被教育的惟一内容就是开处方。而且,大多数医生感到时间有限,通常会很快给患者开处方。
假冒的研究产生了对临床问题的虚假答案。然后,假冒的教育又保证全国各地的医生都能听到这种虚假答案,因此他们就可以根据这些虚假信息来开药方了。不可否认,其整个过程充满了欺骗性。这种伪装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问题——行业的腐败、对处方药的误用和滥用以及导致了政府调查和法律诉讼的泛滥。这些都是美国人对于医药行业的认识。制药业欺骗了我们,并且如果没有大家的觉醒和坚定的决心就不会有真正的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