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目前,我国民营医院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多种原因形成了民营医院社会地位的不平等。
国家政府在立法及相关宏观政策层面,已经确立了民营医院的合法乃至与公立医院平等的地位,但在实际执行层面上,由于各级卫生主管部门的认知不同,加上现行关于民办医疗机构管理的配套政策尚不完善,在许多关键问题上设置了准入门槛,导致民营医院要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往往会找不到具体的政策依据。另外媒体导向和公众认识上对民营医院存在较大偏见。
民营医院投资人的资本本性就是获取利润最大化,在这样的生存环境压力下,民营医院本身就是一个投资大而回收期长的行业,一些民营医院难免急于求成,就出现了许多虚假宣传、扰乱市场、损害病人利益等急功近利的行为。另外大多数民营医院在自身经营管理过程中,也普遍存在有整体发展方向模糊,长期战略规划缺如、管理不到位、忽视人才培养、技术实力薄弱等缺陷。在夹缝中求生存,依然成为众多民营医院现状的真实写照。
制约民营医院发展的外部环境
社会地位不公平: 政府在医院管理分类相关政策中已明确指出:“要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在机构和人员执业标准、医疗机构评审、人员职称评定和晋升、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科研课题招标等方面,应同等对待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但在实际执行中,有关部门对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却有两套标准。如医保定点、税收、土地政策、资金贷款、人员培训、社区服务,甚至医疗事故的鉴定,都与公立医院有截然不同的差别。特别是“医保”问题,是民营医院最大的困扰。 在医保定点政策上,针对民营医院的相关具体性政策尚未出台,大多数民营医院都被排除在医保定点单位之外,完全跟不上民营医院发展的速度。有数字显示,民营医院进入医保定点的在北京、上海等医疗服务发达地区不到其中的20%,绝大多数则被排除在医保定点的大门之外。医保定点对于民营医院有多重要?据了解,一个城市的常住人口中,约有60%至70%的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险,民营医院因为没有医保定点资格只能为剩下的30%至40%的人服务,而且这部分人同时也是公立医院争夺的对象,那么真正留给民营医院的市场份额还能有多少呢?这等于使用行政权力强行给市场来了个硬性划分。拥有医保的人员自然具备更强的消费能力,可以说是患者的主流。据调查,在上海常住的1700万人口当中,进入医保的居民大约在1100万左右。受就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剩下的600万中,选择公立医院的也占了大多数。据卫生部门2004年11月公布的最新调查显示,近10年来,我国居民城市乡村患病因经济困难不去医院治疗者的比例分别为36%和39%。这其中绝大部份都属于非医保人员,这就使得民营医院本来就非常有限的市场变得更加没有保障。能否成为医保定点单位,已关系到民营医院的生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