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调整消化类等药品价格及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决定从5月1日起调整部分消化系统类药品最高零售限价。
据悉,此次药品价格调整共涉及53个品种,300多个剂型规格,平均降幅17%,其中高价药品平均降幅22%,预计每年可为群众减轻负担30多亿元。
不过,也有专家对此提出了质疑,称此举是“为了降价而降价”的游戏,降价令真正的成效会相当有限,理由在于很多被降价药品的最高限价依旧高出在各地的实际中标价,或许还可能出现“降价死”的现象。
同时,今年恰逢新版
GMP颁布和实施,在这样的背景下,制药企业尚需大量资金投入维持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更重要的是及早完成符合新版GMP要求的各项改造,企业很可能出现“应付不来”的尴尬。
按照目前的情况,时间或许是最好的“疗伤剂”。“最好能给予企业2年左右的缓冲期,以便企业能够完成生产和运营的调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
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建议。
药品降价不是最终目的,最终应该探索出采用药物经济性评价和国际价格比较定价等方式,建立起一种完善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才能有效促进制药
企业正规有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