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撬动“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培育橄榄型社会”的着力点?如何构筑“低收入走向中等收入者”的通道?如何平衡“靠分配还是靠创造来造就中等收入者”的关系?
面对这一系列事关收入分配改革之题,早在2003年就提出“壮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广东中山市小榄镇,给出了一份自我探索的答案: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关键,在于“创业至上、利益向下”。即创业成为培育中等收入者的源泉;利益向下,合理分配社会财富。
虽然小榄镇仍存在“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人利益不均等”、社会保障水平仍然较低等诸多问题,但探索已收到成效:目前全镇中等收入者比重达到了88%,比8年前提高了17个百分点,同时成为了“全国文明村镇”、“广东镇域发展质量之首”。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评价说,小榄镇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整个社会充满活力,是“珠三角”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合理的典型代表。
一枚小“橄榄”
在小榄镇采访,《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的一个感受是“老板多,想当老板的人更多”。全镇不论老少,平均每10个人就拥有一家工商企业,平均每年新增工商企业1000家左右。另一个感受是消费旺。小榄名为镇,可记者感觉到这是更像是一个地级城市:大型商场、五星级酒店生意兴隆,三甲医院设施齐全,所有中小学校都是广东省一类学校。
小榄镇党委书记彭志辉介绍道,小榄镇党委政府上世纪末注意到社会结构失衡将会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2003年起明确提出“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主要目标就是培育壮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建设“橄榄型”社会。
彭志辉对本刊记者说,小榄镇2010年地方生产总值178.7亿元,税收总额31.5亿元。目前全镇“固定资产加流动资产达50万~500万元,年家庭收入5万~50万元”的中等收入者比重占到了户籍人口的88%,即使算上外来人口,全镇的中等收入者比重也超过了50%,初步形成了“橄榄型”的社会结构。
本刊记者在小榄镇采访期间,当地正在举行一个美术书法摄影联展,展区内人头攒动,不少人都是一家老小一起来看展出。小榄镇党委委员袁展仪说,小榄镇文化生活丰富,居民有着强烈的文化生活消费需求。
在这里还见到了各种各样的志愿者队伍。小榄镇文明办副主任黄明介绍,近年来小榄镇的志愿者队伍蓬勃发展,目前全镇有志愿者队伍75支共1.5万人,形成了涵盖社区、部门、学校、企业和青年组织等志愿服务体系累计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40万小时。
在广东省社科院省情调查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郑梓桢看来,义工的大量出现和文化生活的勃兴,都是“橄榄型”社会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了当地群众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感大大增强,成为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
社会结构的合理往往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汪一洋近期曾在小榄镇调研,他说,小榄镇“橄榄型”社会的形成,首先在于经济快速发展并充满活力,做大了社会财富“蛋糕”。只有持续创富,才能不断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仅靠分配,分不出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
“创业至上”激情
小榄镇创业氛围之浓给本刊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要当企业主,不要当地主”,这是当地人常说的一句话。在小榄镇,那些仅靠收取房屋租金度日的人常常被人看不起,而努力创业的人,不论最终成功还是失败,都会得到社会的尊重。一项调查显示,小榄镇目前18~45周岁的年轻人中,接近60%有创业意愿。
据统计,小榄镇现有人口32万(外来人口16万)、工商企业约3万户(本地人和外地人各占一半)。综合记者的观察了解和当地干部的介绍,小榄镇鼓励创业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尽可能营造创业环境,出台鼓励创业的政策,使小榄人永葆创富激情;二是保护草根阶层的创业空间,培育草根阶层的市场竞争力,防止外来大企业过多地占用创业资源。
在小榄镇,创业者可享受到多项鼓励政策。小榄镇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信用担保公司专门设立了创业贷款项目,为创业者提供低息贷款;全镇15个社区分别都拿出300万~500万元,扶持辖区有创业愿望的居民;工商、国税、地税等部门纷纷开通“绿色通道”为创业者提供便利。
小榄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和“小榄商城”是小榄镇最近两年搭建的两个创业平台,本镇45岁以下的创业者可共享创业平台的公共服务,还可享受免一年铺位租金、优先申请贷款等政策扶持。
小榄镇商会也经常邀请各大企业的优秀经营管理者,为创业人员提供项目会诊、策划推介等咨询服务,提高创业者的经营管理水平。
注重保护草根阶层的创业空间是小榄镇的另一特点。小榄镇党委委员冯结红介绍,曾有一家入围全国500强的大企业希望落户,但由于提出了“地方政府低价供地并负责培训技术工人”等条件,最终遭到了小榄镇的拒绝。
冯结红说,小榄镇并不是绝对地排斥外来大企业,而是要看引进这家大企业是否有利于带动本地产业的竞争力。“有些大企业往往提出一些土地、税收、用工等方面的苛刻条件,引进这样的大企业,一方面确实可以很快提升地方的GDP,但也会挤压本地草根阶层的创业空间。对于这样的大企业,我们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