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军事医学科学院了解到,经过动物实验证实,一种能够特异性携带任何具有成骨潜能的小核酸到达骨形成部位的靶向递送系统,能够高效而安全地促进携带的成骨小核酸逆转骨质疏松,为骨质疏松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与核酸药物研发提供了坚实基础。
1月30日,最新出版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杂志在线发表了香港中文大学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张戈教授团队、军事医学科学院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令强研究员团队、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转化医学中心秦岭教授团队以及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杨智钧教授团队合作研制成功的这一成果。
据张令强介绍,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年龄相关性疾病,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患病人数越多。成年人在骨发育成熟以后,通过骨吸收与骨形成两个相互关联的过程来维持骨的新陈代谢。随着人体衰老,骨形成能力下降,不能够弥补被吸收的骨,造成骨丢失,出现骨质疏松以及骨折并发症。
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贺福初介绍说,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人员此前通过基因敲除技术发现了一种全新的骨形成负调控基因CKIP-1,在小鼠体内去除这种基因可有效促进骨形成。为了进一步转化这个科学发现,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设计一种特殊的核酸递送系统,将核酸分子精确输送到成骨细胞。合作的团队经过3年多的联合攻关,利用这一系统携带能够抑制CKIP-1基因的小核酸输送到骨质疏松大鼠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大鼠骨量明显上升、骨形成速度加快、骨微结构得到明显改善。这项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种基于促进骨形成的全新的骨质疏松治疗途径,向解决骨质疏松治疗中已流失的骨量无法补回的医学难题迈出了坚实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