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群众的食品安全、用药安全,每年各地都要开展若干次食品药品安全大检查,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在这些检查中,有些平时食品药品问题多的企业却能顺利过关,赢得检查的好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真是他们痛改前非,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认真整改,那就善莫大焉了,可惜并非如此。笔者发现,这些企业之所以面貌一新,完全是靠在检查之前搞“冲刺”,打“突击”,精心布置假现场所致。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企业单方面的造假行为,其实不然。企业能造假成功,也有检查者的一份功劳。为什么这样说?企业能搞“冲刺”,打“突击”,在检查者到达之前布置好假现场,就是因为事前接到了通知。不然,他们怎么能把检查的时间拿捏得如此恰到好处。所以,说白了,这个“假”是检查者与被检查者双方共同完成的。毋庸讳言,为了检查时不出漏子,有些检查部门还事先要求被检查的单位做好准备,这样的例子不是没有。
这种走过场、搞形式的检查,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也让那些平时认真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企业吃了亏,严重挫伤他们一贯认真的积极性。
检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消除隐患,是为了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舍此便失去了检查的意义。笔者以为,检查不能急功近利,不要图一时的名声,更不要怕揭丑,只有让“丑”充分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群起而攻之,才是治“丑”的良方,才能彻底清除“丑”的毒瘤,才能使“丑”者知耻而后勇,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如此岂不利于市场的净化,实现长治久安?
春节临近,食品药品安全大检查又将开始,但愿我们的检查者能改一改检查的惯例,使检查有个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