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服务 设为首页 站点地图 用户登录
糖尿病患者用糖讲究多
来源:-    浏览:578   更新时间:2011年11月03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糖尿病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在漫长的病程中患者会大量地丢失能量(葡萄糖),如果不及时补充,将会促使体内蛋白质和脂肪大量分解,增加糖异生,并加重代谢紊乱,还会导致因饥饿引起的低血糖反应等。因此,糖尿病患者更需要补充充足的糖,以满足大量消耗能量的需要,但如何用“糖”却有诸多宜忌。

  科学选择含“糖”食物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一般规律是,多聚糖(由10个以上的单糖分子组成)比低聚糖好,低聚糖比双糖(如日常使用的蔗糖、水果中普遍存在的果糖)好,双糖比单糖好。单糖为一个糖分子,即葡萄糖,它不需要分解转换,就能被机体直接吸收,被迅速利用产热供能,对于正常人是有益的,而对于糖尿病患者就不适合,因为它能使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马上升高。所以糖尿病患者应选择含多聚糖的食物。多聚糖因其分子结构复杂,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逐级分解转换的过程,才能被机体吸收利用,所以能缓解餐后血糖升高,而且能为机体产热供能。比如,植物中的直链淀粉、纤维素及果胶等,都是糖尿病患者可选的多聚糖。

  由于要避免吃蔗糖、果糖等,糖尿病患者长期不吃甜食和糖果,味觉会下降,对食物味道不敏感。甚至有的患者因长期不敢吃甜味,已发展到“百食不知其味,有口难辨酸甜”的地步。

  现实生活中,哪些甜味剂不是低聚糖而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呢?目前我国市场出售的甜味剂,包括有甜味菊糖(菊糖甙)、甘草甙(甘草酸甙)、蛋白多糖(氨基酸糖)、木糖醇等。这些甜味剂,多是植物多糖或人工合成的多糖。这些甜味剂大多不参与血糖代谢,不增加胰岛细胞负担,还可改善或调节食物口感,是糖尿病患者较为理想的甜味剂。

  甜味菊糖:是由植物甜叶菊的叶、茎中提取的多糖,为白色粉末状结晶,在空气中易吸湿,甜度很高,为蔗糖的300倍。甜叶菊糖食用后不易被吸收,也不参与血糖代谢,是糖尿病患者较理想的甜味剂。

  甘草甙:是由植物中药甘草中提取的多糖成分,其甜味略有异味(中药味),甜度较高,为蔗糖的200倍。它既可作为糖尿病患者的甜味剂,还有保肝作用。为减少其中药味,食用时可添加增香剂,改善口感。

  蛋白多糖:也叫甜味素。是由天门冬氨酸及苯丙氨酸合成的甜味剂,学名又叫天门冬氨酰苯丙氨酸甲酯(APM)。甜度是蔗糖的200倍,口感较佳,很像蔗糖。它的热值很低,不受胰岛素调控,也不增加血糖浓度,非常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但食用时易受高温影响(结构破坏),甜度降低。所以使用时,食物的温度不宜过高。

  木糖醇:是以玉米芯、甘蔗渣等为原料,经水解催化加工而成的甜味剂。甜度为100%,与蔗糖相似,甜味清凉。它在体内的代谢与胰岛素无关,可作为糖尿病患者的甜味剂食用。

  麦芽糖醇:是由麦芽糖经还原后形成的双糖糖醇,甜度为32%~60%,味质与蔗糖相似。它在体内不产生热量,可作为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的食用甜味剂。

  山梨醇:是—种六元醇,甜度为50%~70%,具有凉甜的口感,味质较好,又具有保湿性,是制作面食、冷冻食品的理想添加剂。它不影响餐后血糖浓度,但可产生热量。

  规避5大饮食误区

  不管是为了预防还是治疗糖尿病,饮食控制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生活中,很多人对于糖尿病饮食都存在一些误区,结果使病情难以控制,甚至还可能造成病情加重。

  误区一:少吃主食。不少患者认为,主食越少吃越好,甚至连续数年把主食控制在每餐仅吃半两到一两。这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由于主食摄入不足,总热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导致体内脂肪、蛋白质过量分解、身体消瘦、营养不良。二是控制了主食量,但对油脂、零食、肉蛋类食物不加控制,使每日总热量远远超标,如此易并发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使饮食控制失败。

  误区二:不甜就能随便吃。部分患者错误地认为,糖尿病就该不吃甜的食物,咸面包、咸饼干以及市场上大量糖尿病专用甜味剂食品不含糖,饥饿时可以用它们充饥,不需控制。其实,各种面包饼干都是粮食做的,与米饭馒头一样,吃下去也会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

  误区三:吃多了加药就行。一些患者感到饥饿时常忍不住吃多了。他们觉得,把原来的服药剂量加大就能把多吃的食物抵消。事实上,这样做不但使饮食控制形同虚设,而且在加重了胰岛负担的同时,增加了低血糖及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的可能,非常不利于病情的控制。

  误区四:控制正餐,零食不限。部分患者三餐控制比较理想,但由于饥饿或其他原因养成吃零食如花生、瓜子、休闲食品的习惯。其实大多数零食均为含油脂量或热量较高的食品,任意食用会导致总热量超标。

  误区五:荤油不能吃,植物油多吃没事。尽管植物油中含有较多不饱和脂肪酸,但无论动物油、植物油,都是脂肪,都是高热量食物。如果不控制,就容易超过每日所规定的总热量。(董绍军)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药械-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