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服务 设为首页 站点地图 用户登录
高血压勿迷信食疗 规律服药是根本
来源:-    浏览:531   更新时间:2011年09月22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入秋以来,天气依旧炎热,人们总觉口干舌燥、嘴唇干裂,鼻腔干涩发痒,极容易出血。近日,记者在武警番禺医院了解到,鼻出血患者明显增多,其中以高血压导致鼻部血管破裂出血患者最为显著。

  迷信食疗私自停药,如厕鼻子出血不止

  家住大石的吴先生今年58岁,2005年发现自己患有高血压,间断性地吃药治疗。2009年几次测量血压发现血压已降至正常水平,甚至有些低压。吴先生便不顾医生的告诫,偷偷停药,平时仅靠多吃芹菜进行食疗。9月14日下午,便秘了几天的吴先生在家如厕时,左鼻突然大量出血。吴先生以为是天气干燥所致,在家仰卧,用冰水冷敷自行治疗。没想到连续两天鼻子依然出血不止,且出血量越来越多。吴先生这才慌了神,赶紧前往武警番禺医院求治。经五官科张世纹医师及内科朱晓光副主任诊断,吴先生系高血压导致鼻部动脉血管破裂出血。

  据张世纹医师介绍,鼻部出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局部原因,主要是鼻腔、鼻窦及鼻咽部病变、鼻腔毛细血管扩张、血管断裂等引起鼻出血;第二是全身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造成鼻腔内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而吴先生本身已患高血压,但其多年来一直仅靠芹菜治疗,血压不知不觉地升高。入秋以来,机体缺乏水分使得大便易干结,致使便秘。用力大便时导致头部充血,引起这才引起鼻部动脉血管破裂,才出血不止。

  急救措施不恰当,或引起其他疾病

  此外,专家指出,吴先生采取的急救措施也十分不当。鼻子大出血时,其按照“老方法”,将头向后仰以止血。殊不知,鼻子出血往后仰危害大。因为鼻出血大多发生在鼻腔前方,仰头止血时,血会流到口腔、气管,咳嗽时甚至会进入肺部,引起气管炎甚至肺炎,还可能堵塞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

  张医师指出,秋季防止出鼻血,早起时应饮一杯温开水,感觉鼻子干燥时可取一杯热水,吸入散发出来的水蒸气。鼻部出血正确急救措施应是:头部稍向前倾,使已流出的血液从鼻孔外排出,以免留在鼻腔内干扰到呼吸的气流。用手指轻轻捏鼻5分钟,或在前额、颈部进行冷敷。若是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全身疾病导致的鼻出血,则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找出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才是治疗根本。

  高血压治疗切勿迷信食疗,规律服药是根本

  针对高血压用药,武警番禺医院内科朱晓光副主任指出,高血压患者头脑中应时刻明确一个概念:一旦患上高血压,必须终身服药。有些患者总是抱着“是药三分毒”的看法抗拒服药,但大多长效药的安全标准都受到严格监控,保证在安全系数之内,即使终身服用也不会对身体产生较大的危害。然而盲目迷信食疗的夸大作用,本末倒置,更会延误病情,救治起来更加麻烦。高血压得不到药物控制,随着天气、身体状况、心情等因素的变化,血压也会随之升高,稍不注意便有脑中风导致瘫痪的危险。据临床观察,中老年高血压者,在反复鼻出血后1至6个月内,约有50%可能发生中风。朱副主任告诫高血压患者一旦出现经常性的鼻出血,应立即到医院检查,以免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

  最后,朱副主任将高血压服药五大原则总结为:

  第一为尽早治疗。

  一旦发现自己经常头疼、眩晕(经常在蹲下或起立时)、失眠、肢体麻木等症状时,应立即到医院测量血压。若是患上高血压,应积极配合医生及早治疗,以免转向恶性高血压

  第二为适度治疗。

  高血压治疗不能操之过急,切不可短期服用大量短效药以迅速降压,这样患者往往因不能适应较低或正常水平的血压而感到不适,且伴有导致脑、心、肾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脑血管意外、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第三为联合用药。

  几种药物共同发挥作用,既可提高疗效,又可减少每种药物的副作用,使血压下降较为平稳。

  第四为持久治疗。

  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降压作用温和、缓慢、持久、副作用少的口服降压药。

  第五为不能骤然停药。

  高血压及糖尿病都需终身服药。一旦药物停止,病情就会复发,甚至更加严重,且伴有其他并发症出现,因此高血压患者需保持规律持久的服药习惯。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药械-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