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从市经信委获悉,截至目前,我市已经初步形成15个规模较大、层次较高、个性鲜明的特色产业园区。这对增强我市产业集聚度,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这15个园区分别是: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医药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园、出口加工区、泰州港核心港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壁纸产业园、高档木材加工产业园、精细化工开发区、环保科技产业园、智能电网产业园、石油装备产业园、不锈钢新材料产业园、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
市中小企业局副局长钱国银介绍,早在前几年,我市就形成了10大特色产业集群,比如,靖江是全国最大的民营船舶生产基地,泰兴减速机产业连续多年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姜堰曙光工业园是全国三大石油钻采设备制造基地之一,兴化戴南不锈钢产品占国内总产量的1/7左右等等。
“不过,这些特色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多数是零散型的,产业同构、技术同质现象较为普遍,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削弱了‘特’字。”钱国银说,正因如此,打造集群内的集中区和核心区,也就是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就显得尤为重要。
市委书记张雷在调研中多次强调,园区建设要强化特色定位,坚持在发展中求特色、以特色促发展。没有特色的园区,就没有前景,就不会成功。
近年来,我市一直把打造特色产业园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招商的重要抓手,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已形成的产业集群以及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形成了15个特色产业园区。
“产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载体功能的竞争,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副市长卢佩民认为,15个特色产业园区必将为我市下一轮更高层次的深度开放提供载体和平台。
目前,15个特色产业园区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根据国家工信部的最新评估,我市已超越大连,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造船基地。眼下,国家船舶出口基地正大力发展大型成品油轮、集装箱船、海洋工程船、船用动力系统、电子导航系统等特色尖端产品;医药高新区则着力从全球引进高端项目和人才,正逐步形成生物制药、新型化合药、高端医疗器械、中成药、医药研发外包的医药产业高地,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打造中国最大的医药研发、制造、交易会展、医疗康健中心。
钱国银介绍,下一步,我市将及早编制全市特色产业园区的整体发展规划,坚持全市一盘棋,强化市区间的协调布局、错位竞争,避免雷同布局、低水平重复。同时,积极鼓励特色园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重点扶持园区规划确定的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优化项目空间布局,加强项目进区的统筹协调,做到同类项目相对集中,产业配套项目相对集中,增加企业之间的功能联系,避免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降低开发成本。
此外,根据各园区的产业定位,我市将着力培育壮大百亿级、千亿级的主导产业,推进优质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努力形成以价值链为纽带,专业化协作网络为基础的特色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