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服务 设为首页 站点地图 用户登录
“阴性艾滋病”人何去何从
来源:-    浏览:568   更新时间:2011年04月19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特殊人群

  病由心生

  日前,有媒体报道,我国包括广东在内的至少6个省市发现一种被称为“阴性艾滋病”的神秘疾病,它可通过唾液与血液传播,感染途径与艾滋病相似,临床症状包括淋巴肿胀、皮下出血、舌苔生绒毛等。消息一经发布,就引起各方广泛关注。感染了“阴性艾滋病”的人群也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对象。后经卫生部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卫生部于4月6日正式宣布,这一人群都没有感染艾滋病,所谓的“阴性艾滋病”并不存在,只是恐艾症状;更不存在“阴性艾滋病”病毒;同样没有证据显示这一人群受到“未知病毒”的感染。

  “阴性艾滋病”的说法似乎应就此尘埃落定;但是,之后的媒体报道显示,大部分因害怕自己患艾滋病而出现“恐艾症”的人们,并没有因卫生部的通报走出阴影,仍然在忍受着来自身体和心理上的折磨。他们该何去何从?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特殊人群

  每天早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以及他的助手裴迎新博士都会打开QQ,进入几个QQ群,回答网友们的提问。据裴迎新介绍,“寻找真相的人们”、“明朗的天”、“阴性心灵家园”……这10多个不同名称的QQ群里面,多则200多人,少则数十人,都自称是“阴性艾滋病”患者。每天解答他们的提问,安抚他们的情绪以及给予他们专业的建议,裴迎新已经坚持了1年多的时间。

  借助电话和网络沟通,曾光和裴迎新集中对71个病例进行了跟踪与分析,了解了这一人群中的许多情况:男性60例,女性9例,未注明性别2例;最小19岁,最大48岁,20岁与30岁年龄段病例分别占56%与27%;所在地域分布广泛;64人自诉症状出现前曾有过高危性行为,发生时间最早在1999年1月;行为与出现症状的间隔最短1天,最长1年,多数在2周内;症状持续时间短则2个月,长的已有10余年。“这个人群自我报告的症状和体征有40余种,最多提到的是皮疹,其次为低热、舌苔白腻、咽喉肿痛、乏力与腹泻等。”裴迎新说,几乎所有人都说“症状在持续发展中”,且绝大多数人称自己的亲属或朋友“已经被传染”。

  曾光称这一人群为“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人群”。他说:“早在2010年初,我们就已经启动了针对‘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人群’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今年年初,我们更是将58份这一人群的血液样本运送到美国加州大学实验室。从检验和研究结果来看,目前已知和未知的15000余种病毒检测均为阴性,可以排除感染性疾病的可能。”

  为了对这一群体的共性问题作进一步研究,曾光及其团队于去年1月,分两批在国内最大传染病专科医院之一的北京地坛医院对59名病友进行临床会诊。据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科主任李兴旺介绍,综合考虑结果为:“该组人群多数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少数生化检查异常者,与其主诉的临床症状也不相符合。从躯体症状和神经性症状两个角度进行评估,考虑主要为精神因素所致。”此外,李兴旺还介绍说,心理测评结果显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

  病由心生

  曾光表示,“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人群”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虽然没有患艾滋病,却并非健康人群,所患的疾病是心因性疾病——“恐艾症”,属于癔症。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暨传染病医院副主任医师蔡卫平介绍说,患有“恐艾症”的人认定自己一定是感染上了艾滋病病毒,甚至已经发病。尽管各个专业医疗机构的艾滋病相关检查均阴性,但仍然不能自拔。他们普遍有一些特征:有一定文化;有过不安全的性行为;不相信任何的检查结果,对医护人员和防疫人员持怀疑态度,认为他们是在瞒着他。这与癔症的发病人群特征非常一致。目前认为癔症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性、喜夸张、感情用事和高度自我中心等性格特点,常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发病。

  癔症虽然由精神因素引起,却可呈现各种不同的躯体临床症状。这种症状被称为癔症性躯体障碍,又称转换型癔症。典型表现可为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和躯体化障碍。感觉障碍的患者可能出现感觉缺失、感觉过敏、感觉异常、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心因性疼痛等。运动障碍的患者可能出现抽搐发作、瘫痪等;躯体化障碍则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也可表现为泌尿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症状,患者可出现腹部不适、反胃、腹胀、厌食、呕吐等症状,也可表现为尿频、尿急等症状,或表现为低热、心动过速、气急等症状。

  干预:心理治疗辅以药物治疗

  据蔡卫平介绍,“恐艾症”作为一种癔症,其预后一般是良好的,少数患者若病程很长,或经常反复发作,则治疗比较困难,具有明显癔症性格特征者治疗也较困难,且易再发。极个别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病程迁延,可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能力,甚至可能因合并症而影响寿命。

  曾光坦言,作为公共卫生专家,他目前所能做到的,只是排除这一人群中所谓的阴性艾滋病病毒、未知新病毒与传染病的存在。虽然他已通过各种渠道,先后向病友发出5封公开信,向他们解释,但如何对这一人群进行更进一步的干预,恰恰是包括他在内的很多专家无能为力的。“这一人群已出现多年,按照以往的惯例,HIV抗体检测阴性又自诉有症状者,疾控中心或医疗机构会建议他们去精神科就诊,但这一人群的特点就是不仅自诉有症状,躯体上也确实存在一些如淋巴结肿大、低热、腹泻等症状。精神科医生对出现在患者身上的这些临床症状又束手无策,这就给对这一人群进行医学干预造成很大困难。”曾光和他的团队正在把诊治身体病状和看“心病”的医生以及流行病学专家整合在一起会诊研究,力图帮助“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人群”。

  蔡卫平介绍说,“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人群”的身体症状无器质性损害的基础,它可因暗示而产生,也可因暗示而改变或消失。对这一人群不当的处理或使他们接受不良暗示,尤其是医务人员的不当言语,常可增加疾病的顽固性,而使病程延长。因此,治疗的科学性显得至关重要。

  据蔡卫平介绍,“恐艾症”的治疗既容易也困难,关键是医务人员应关心患者,引导患者正确地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疾病的治愈是医生与患者共同努力的结果。癔症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等治疗。

  心理治疗方面,包括解释性心理治疗和暗示性治疗。对于患有“恐艾症”的患者,最根本的治疗还是通过解释,让患者及其家属知道,他们并未患艾滋病,而是患有癔症,是完全可以治愈的。要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种种疑虑,稳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及其家属对艾滋病和癔症有正确的认识,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引导患者真正认识艾滋病病因、传播方式与临床症状,认识到他们自身症状与艾滋病的区别。还可同时进行言语及躯体暗示治疗。

  蔡卫平说,药物治疗方面,若患者意识障碍较深,不易接受暗示治疗,可用氯丙嗪或合用盐酸异丙嗪各25毫克~50毫克,或安定10毫克~20毫克,肌肉注射,使其深睡,不少患者醒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

  同时,因癔症具有十分显著的夸张、表演色彩,症状易受意志的支配,一般在安全、受关注的状况下症状显著,因此,社会大众尤其是新闻媒体,应减少对“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人群”的过度关注和跟踪报道,给予这一人群较为宽松的环境。这对于“恐艾症”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药械-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