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服务 设为首页 站点地图 用户登录
自贸区加分我国对东盟医疗器械贸易
来源:-    浏览:896   更新时间:2011年03月18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给双方进出口贸易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此外,企业还应从投资领域的合作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得益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如期建成,我国与东盟医疗器械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根据医保商会整理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10年我国与东盟医疗器械进出口总值达7.16亿美元,同比增长17.64%。东盟已经成为我国医疗器械第四大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
 
  自贸区效应逐步释放 双方贸易稳步增长
 
  2010年,我国从东盟医疗器械进口额为1.79亿美元,同比增长11.77%;对东盟医疗器械出口额为5.37亿美元,同比增长19.75%,贸易顺差3.58亿美元。对东盟出口的增幅明显高于从东盟进口的增幅,反映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相比东盟各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随着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我国对东盟大部分产品的进口关税都降到零,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几个国家对我国99%的医疗器械产品都是零税率,其他几个东盟国家对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进口关税也有大幅下降,这给双方进出口贸易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由于医药产品有其监管的特殊性,因此,零关税政策效应的释放是一个较为平稳的过程,2010年双边的医疗器械贸易形势也反映了这一特点(见图1)。
 
  按具体国别来看,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几个市场最值得关注,一是市场规模和需求在东盟10国中处于中上水平,新加坡虽然是东盟10国中规模最大的市场,但是市场相对成熟,对医疗器械的进口监管也较严;二是市场增长潜力较大,2010年我国对这几大市场的出口增幅均高于平均水平,保持20%以上的增长,尤其是对马来西亚出口同比增长了36.81%(见表1);三是我国与这几个市场的双边医疗器械关税已经基本降到零,而其他几个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发展,尚有部分产品还要征收不同幅度的进口关税,例如越南对我国医用敷料产品还要征收8%的进口关税。
 
  小型家用器械和一次性耗材是出口主要品种
 
  目前,我国对东盟市场出口以按摩器具、助听器和血压计等家用产品和注射器等一次性医用产品为主(见表2),这也是我国传统优势出口产品。东盟各国对我国进口需求较大的产品虽然略有差别(见表3),但也未超出这两大类产品范畴,这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其他产品中,X射线断层检查仪、彩超、核磁共振成像装置和病员监护仪的出口增长较快,这些产品的出口增幅都超过了35%,但出口主体以西门子和通用电气等跨国企业为主。
 
  更多企业关注东盟市场
 
  2010年,我国对东盟从事医疗器械出口业务的经营企业有4032家,企业数比2009年增加了561家,说明有更多企业开始关注东盟市场。出口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按出口规模划分,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仅有5家,占全国企业数的0.12%;金额超过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仅有95家,占全国企业数的2.36%。排名前10位的企业以生产型企业为主,前10强企业的出口额占比达到了24.13%(见表4),集中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1年对东盟出口持续向好
 
  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正在成为全球医疗器械销售、投资和发展的新热点,自由贸易协定以及当地更多国家正在向全民医疗保健迈进,将拉动医疗产品需求的增长。
 
  从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对东盟的出口形势来看,高端诊断治疗设备的出口以通用电气和西门子等跨国企业为主,可以预见,自贸区的各项优惠便利政策将有利于吸引跨国公司加大在华投资,以中国为生产基地辐射东南亚地区,从而带动我国对东盟诊断治疗设备产品出口的增长。加上我国在小型器械和一次性医疗用品方面的竞争优势,预计2011年我国对东盟医疗器械出口将保持15%以上的增长。
 
  与此同时,为了减少对进口的依赖,东盟各国将着力提高医疗器械的本地化生产水平。因此,除了进出口贸易,企业应能从投资领域的合作中获得更大发展机遇。(中国医保商会 蒙志莹 蔡天智)
 
自贸区加分我国对东盟医疗器械贸易
 
自贸区加分我国对东盟医疗器械贸易
自贸区加分我国对东盟医疗器械贸易
自贸区加分我国对东盟医疗器械贸易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药械-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