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海关统计,2010年我国扑热息痛出口数量为5.33万吨,同比增长0.97%;出口金额为2.10亿美元,同比增长5.23%;出口平均单价为3.93美元/公斤,同比增长4.22%。2010年的扑热息痛出口同比有所增长,呈现量价齐升的局面,但增幅有限,总体发展平稳。月度环比半数下降,且多数月份降幅较大,反映市场受原料上涨等因素影响明显,波动较大(见图表1)。
对传统市场出口趋缓
2010年,扑热息痛对传统市场出口增幅趋缓。对亚洲出口金额为10167.85万美元,同比增长1.62%;对欧洲出口金额为4425.31万美元,同比增长2.49%;对主要市场印度出口金额为2856.62万美元,同比增长0.46%。
相比之下,对新兴市场的出口是另一番景象。2010年,扑热息痛对非洲出口金额为4034.54万美元,同比增长17.32%;对俄罗斯出口金额为412.13万美元,同比增长39.11%。这反映了新兴市场具有良好的成长性,也因此成就了2010年扑热息痛出口行情的一抹亮色(见图表2)。
外销进一步疲软
由于2009年扑热息痛出口行情向好,刺激了全国扑热息痛生产厂家盲目扩大产能,致使2010年行情一路下滑,出口价格逐月走低,同时,受节能减排限电、企业停产检修等突发利好的刺激,10月中下旬以来,扑热息痛上游原料行情大涨,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而外销市场却未随之看涨,盲目增加的产能涌入外销市场,低价竞销现象频现,出口市场一片低迷(见图表3)。
而2011年,受国内产能、环保、通胀率及人民币升值和欧洲债务危机等不确定因素影响,扑热息痛生产企业的经营成本将进一步上升,中国市场盲目扩大的产能也将通过外销市场进一步消化,从而加剧国际市场的竞争。一系列不利因素必将挤压扑热息痛生产企业的出口利润,预计2011年扑热息痛的出口行情将进一步疲软,且此态势仍将延续。
调结构迫在眉睫
价格大战何时休、企业自律如何保证、如何维护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相信这些问题都是长久以来盘踞在每一位扑热息痛行业从业者心里的未解之谜。
再从这些疑问退回到产业。从“市场趋紧、货源紧俏、价格上扬”,到“扩大产能、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再到“停工减产、市场趋紧、货源紧俏、价格上扬”——如此循环往复的流程,已然成为扑热息痛行业发展之痼疾。究其原因,与我国扑热息痛的产业结构有很大关系。
多年来,我国扑热息痛行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成倍增长,规模优势渐渐呈现,但技术优势、质量优势始终没有建立起来。企业生产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型增长的模式,其扩大规模和产量靠的是新增生产线,而在技术改进、质量提高等诸多方面进步则不明显。只求规模效益不讲技术优势,势必影响产业今后的发展,从而造成行业循环往复的价格大战,受损害的只能是中国的扑热息痛产业以及自然环境。因此,促进我国扑热息痛产业走向良性发展轨道,理应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行业发展的共识。
业界企业应逐步改造落后的生产工艺、提高环保意识,调整产业结构,降低产能,提高扑热息痛的生产质量和效益,将低价竞争转为质量和技术竞争;并能充分利用我国扑热息痛的原料优势,加大高端产品的开发力度,分解低端产品的竞争压力,最好还能够创立自己的品牌产品,以争取更多的国际高端市场份额,提高我国扑热息痛产品的出口效益,促进产业供需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