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大幅提升综合实力、阔步迈向中等发达省份的 重要时期。根据《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规划纲要,主要是理清发展思路, 阐明目标任务,确定工作重点,引导全省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道路上奋勇前进。
第一篇 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科学认识省情特点,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 牢牢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开创 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新局面。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环境
一、“十一五”发展取得令人瞩目成就 “十一五”是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 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 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促和谐,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 克服特大地震、雨雪冰冻、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提前一到两年 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三秦大地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跨越式发展势头强劲,生产总值跃上万亿元 台阶,为“十五”末的2.5倍,年均增长14.8%,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 000美元;财政收入突破1800亿元,年均增长27.8%,总收入和支出 分别是“十五”的3.4倍和3.2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62 万亿元,年均增长34.4%,加快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公共服务设施水 平明显提升。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粮食连年获得丰 收,苹果面积、产量稳居全国第一;优势特色产业增势强劲,战略性 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成效明显,以西安高新区 为代表的各类园区成为新的增长极;一批投资过百亿、上千亿元的重 大项目加快推进,23户企业销售收入过百亿;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 关中、陕北、陕南发展呈现新格局,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率 达到46.5%。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在交通、水利、电力、市政等领域兴建了一 批多年想建的大项目,基础设施短板正在成为竞争的新优势。“两纵 五横四枢纽”铁路网基本形成,新建铁路2600公里,郑西客运专线、 太中银和包西复线顺利通车;“米”字形高速公路主骨架日益完善, 新增通车里程2158公里,总量位居西部第一,市市通高速目标圆满实 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跃居全国第八、跻身世界百强行列, 榆林新机场旅客吞吐量近百万人次,增幅位居全国支线机场前列;信 息、电力、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引乾济石调水、采兔沟水 库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相继建成,西安地铁2号线提前贯通并进入调 试,新增发电装机1228万千瓦,“气化陕西”工程不断延伸。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一山两河”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力度加大, 关中、陕北县级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建成,陕南28个县区全部进 入国家生态补偿范围,汉丹江水质保持良好,渭河干流水质明显改善。 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完成,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大,关小上大取得明显成效。退耕还林面积稳居 全国第一,巩固成果工程顺利实施,完成造林2461万亩,治理水土流 失面积3.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41.42%,设区市空气质量良 好天数连年超过300天,绿色成为三秦大地主色调。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企、农村、科技、文化、卫生、行政等重 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展顺利。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一批大型 国企和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较好发挥。 中小企业发展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占到半壁江山。政府机构改革 顺利实施,扩权强县和财政直管县试点初见成效,县域经济实力显著 增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提前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 阶段性成果,省市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全面实现。对外开放水平不断 提高,4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陕投资,外商投资企业达到4000多家, 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重大突破,年进出口总额跨上百亿美元台阶。 欧亚经济论坛、西洽会、杨凌农高会等成为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 和谐社会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八大工程建设成效 显著。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陕南暴雨地质 灾害重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义务教育普九目标提前实现,城乡居民 医疗保险全面覆盖,最低收入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六到农家”取得 明显成效,解决了125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325万人实现脱 贫。中小学“蛋奶工程”、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农村孕产妇免费 住院分娩全面落实。就业规模持续扩展,农民工转移转化力度加大, 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7%和14.9%。平安陕西建设深入实施, 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得到提升,双拥活 动蓬勃开展,工青妇等群团工作富有成效,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 闻出版、民族宗教和外事侨务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全省大局和谐 稳定。 实践表明,“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增长最快、 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是全省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谋发展、 促和谐、奔小康成为思想主流,创业、创新、创优成为自觉行动,自 我加压、不断赶超、争创一流成为共同意愿。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 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经过五年努力奋斗, 陕西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十二五”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经济结构进 入调整期,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 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外部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们加快发展。 从全国看,国家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城乡 统筹发展,把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 地位,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资源转化步伐,强 化生态环境保护,再实施一批区域发展规划等,为我省加快发展创造 了诸多有利条件。从省内看,经过多年努力,我们成功探索出了一条 具有陕西特色的发展路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蓄积了巨大的发 展潜能,完全能够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但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 影响尚未消除,外部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各省份竞相追赶,区 域竞争日益激烈。我省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 比较突出,欠发达仍然是基本省情,发展不足仍然是突出矛盾,实施 赶超仍然是基本战略,加快发展仍然是主要任务。 综合分析,未来五年我省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诸 多的风险挑战。举措得当则经济快速增长、实现新的突破、增加百姓 福祉;应对失策则可能丧失机遇、经济徘徊不前、社会矛盾激增。我 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对照先进寻差距,盯着排头找不足,科学判断 发展方位,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准确把握发展规律,以只争朝夕的紧 迫感、无愧时代的使命感和立说立行的责任感,勇于担当,善于创新, 敢于跨越,谱写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新篇章。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破解城乡居民收 入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三大难题,着力构建特色优 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四大产业体系,着 力实施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科技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深化改革开放五大任务,全面推进富民强省十大工程,建设经济强、 科教强、文化强的西部强省,建设绿色、现代、开放、和谐、奋进的 新陕西,为实现全面小康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必须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陕西所有 问题的关键,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发挥优势,释放潜能,瞄准 先进,实施赶超,更加自觉地推动科学发展。 ——必须调整结构转型发展。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 撑,强化产业融合,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区域互动,缩小城乡差距, 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必须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坚持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富 裕人,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推进基本公 共服务均等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 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扩大投资和促进消费 双拉动,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必须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 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敢于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用好两个 市场和两种资源,努力实现多元化发展和包容性增长。
第三章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实现“三个上台阶”,即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 平和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三个大幅提升”,即生产总值、 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两个明显改善”,即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明显改善,社会和谐程度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 显改善;“一个大跨越”,即从经济欠发达省份跨进中等发达省份行 列。 经济综合实力: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年均增长20%以上;居民消费能力明显提升,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逐 步增强,价格总水平控制在预期范围之内,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 费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6%以上。 经济结构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作用显著增强,现代农业发展 水平大幅提升,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以上,服务业 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达到57%,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 域协调互动,县域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55% 左右。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 别降低16%和1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 43%,森林蓄积量达到4.7亿立方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 00%;城市、县城及重点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处理率达 到90%,县以上城镇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危险废物、医疗废 物得到妥善处理。 人民生活水平: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农村贫 困人口显著减少。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能力和水平显著 提升。全省力争转移转化农业人口600万人,城镇新增就业200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85%以 上。 和谐社会建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建设,教育、科技、 卫生、文化事业投入进一步加大,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城乡医 疗卫生体系基本建成,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 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企业市场主 体地位更加凸显,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法治政府、 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各级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科学 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拓展,经济外向度明显提升, 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大幅度增加,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力争 有更多的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陕西。 到2020年,生产总值再翻一番,全面实现西部强省目标,力争进 入全国发达省份行列,整体进入现代化阶段,建成惠及三秦百姓更高 水平的小康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