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服务 设为首页 站点地图 用户登录
赵正永在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    浏览:782   更新时间:2011年01月17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去年和“十一五”工作回顾

201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省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陕南特大洪灾等不利影响,勇于创新,扎实工作,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0012亿元、增长14.8%,完成财政总收入1800.85亿元、增长2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695元和4105元,增长11.1%和19.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7%,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节能减排等主要指标全面完成,实现了“十一五”圆满收官。

回顾“十一五”,我们深深地感到,这五年是我省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预期目标基本提前两年或一年实现,陕西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经济总量跃上万亿元台阶,跨越式发展势头强劲。“十一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前移,去年经济总量是2005年的2.5倍,人均超过4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和财政支出分别是“十五”的3.4和3.2倍,地方财政收入在全国的位次由2l位前移到18位,支持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显著增强。

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发展的瓶颈制约有效缓解。201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62亿元,增长30.7%,总量相当于“十五”的1.29倍。五年累计投资2.6万亿元,在交通、水利、电力、市政等领域兴建了一批多年想建的大项目,郑西客运专线、“引乾济石”、750 千伏输电线路和西安地铁等标志性工程已经或即将投运,“气化陕西”稳步推进,新增电力装机1228万千瓦,新建铁路2600公里、高速公路2158公里,咸阳国际机场进入世界百强行列,长期困扰发展的交通短板正在成为竞争的新优势。

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优势特色产业迅猛崛起。骨干产业支柱作用不断增强,新兴产业加速成长,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五年新增石油产能1000万吨、煤炭产能1亿吨,能源化工产业总产值已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6.8%,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从691亿元跃升到2607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文化产业增加值去年达到226.6亿元、增长22%,旅游接待量1.45亿人次、总收入983亿元,分别增长26.1%和28.1%,其中入境游客增长46.3%。去年专利申请量突破2万件,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43%,五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项150项。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从4家增加到23家,其中延长集团突破千亿元大关。新起步的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产值已达120亿元,建成风电装机150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12兆瓦,标志着我省能源结构的新变化。

县域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粮食产量连续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去年总产1165万吨,创十二年来最高水平。果业、畜牧业、设施蔬菜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苹果面积、产量、质量稳居全国第一。县域工业步入园区化发展新阶段,去年增速高于全省工业1.3个百分点,11个县跻身西部百强,3个县跨入全国百强行列。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快,五年在水电路和沼气等方面的投入达3260亿元,解决了125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所有行政村实现通电通话,除陕南重灾区外所有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电视,提高了城乡公共服务水平。

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大。区域竞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政策,明确了户籍办理、就业培训、社保关系接续、保障性住房申请等具体办法,52万农村居民已按新政策进城落户。出台了支持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的措施,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全面启动,去年完成重点镇建设投资30多亿元,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6.5%,五年提高9.3个百分点。关中率先发展、陕南突破发展、陕北跨越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西咸新区建设正式启动,陕西航空、航天经济开发区和渭南高新区分别升格为国家级,陕南开始步入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子,陕北探索出依托资源深度开发实现快速增长的新模式。

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以退耕还林、节能减排和重点区域整治为主的生态建设向纵深推进。五年造林绿化246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37.26%提高到41.42%,植被覆盖度达到71.10%。淘汰小火电155万千瓦、落后产能5596万吨标准煤,建成和在建污水处理厂94个、垃圾处理场90个。渭河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秦岭保护进入法制化轨道。全省万元GDP能耗由1.42吨下降到1.136吨标准煤,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同比削减15.4%和11.9%,西安等市城区良好天数连年超过300天,绿色成为三秦大地的主色调。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在重点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制和政策性破产任务,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由2005年的43.3%提高到49.5%。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提前一年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一些县区不同的医改模式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2.6万个村卫生室完成标准化建设,乡镇卫生院内部改革全面完成,435万农村已婚育龄妇女享受到免费体检,药品“三统一”覆盖所有基层医疗单位,群众看病费用明显下降。省市级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面改制,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全面铺开。地方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长安银行成功组建、运行良好。上市公司由2005年的25家增加到36家、总市值与经济总量的比值由6.18%提高到30%。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五年累计引进外资70亿美元、省外资金5740亿元,全省外商投资企业已超过4000家。去年引进内资2410亿元、外资18.2亿美元,进出口贸易120.8亿美元,分别增长59.9%、20.4%和43.7%。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逐年增加,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五年来,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调整不同群体的利益格局,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突出问题。最大的亮点是实施民生八大工程,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是“十五”的3.5倍,加快了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最突出的特征是养老和医疗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以及标准逐年提高,城镇居民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从无到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走在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破产关闭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养老和医疗的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80岁以上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开始实施,退休职工养老金、新农合补助、城市低保、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标准分别提高221%、600%、99%、156%和129%。近百万60以上农村老人已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明显的标志是群众住房状况有了较大改善,通过灾后恢复重建、农民安居工程、扶贫移民搬迁、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棚户区改造,26万农户搬进新居,建设廉租房750万平方米、发放租赁补贴30.2万户,解决了40万户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困难,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1.04平方米。最显著的成效是就业基本稳定和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预期目标以内,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6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20万人,325万人实现脱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十五”末的1.9倍和2倍,尤为可喜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4.11:1缩小为3.82:1。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陕西建设迈出新步伐。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两基”在西部率先达标,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稳步实施,国家助学制度资助困难学生515万人次,“蛋奶工程”惠及203万寄宿中小学生。第六次人口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计划生育政策全面落实,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发展。延安革命历史博物馆、大明官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开放,西安鼓乐、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批文化精品力作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成功举办第十四届省运会,我省运动员在国内外赛事中获35枚金牌、22枚银牌和27枚铜牌。社会管理不断强化,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逐步健全,信访工作得到加强,“平安陕西”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经受住前所未有的考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广大干部群众、驻陕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欠发达依然是基本省情,发展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二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扭转,转变发展方式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三是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收入低、城镇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制约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是顺应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任务十分艰巨;五是政府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奢侈浪费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此外,“十一五”规划中个别指标完成还有差距,去年物价涨幅超过预期。对此,我们都要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十二五”是陕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大幅提升综合实力、阔步迈向中等发达省份的重要时期。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发展机遇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同时存在,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一些大事实事,确保经济较长时间又好又快增长,确保城乡居民财富有较大幅度增加,确保全省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未来五年的基本目标是:努力实现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2015年进入全国中等发达省份行列,2020年建成西部强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十二五”的主要任务是:

坚持扩内需促发展的政策取向,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紧紧抓住加快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调整结构转型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按照存量调结构腾空问、增量优结构扩空间的原则。处理好现有经济结构和新增产业项目的关系,突破环境容量承载有限的制约,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在优化结构基础上继续发挥投资的主导作用,千方百计释放城乡消费潜力,建立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基本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巩固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的支撑作用,扶持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优势,提升文化、旅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促进钢铁、建筑、纺织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增强现代农业对农民增收的引领作用。到“十二五”末,工业增加值达到9000亿元,能源化工产业油气当量达到5000万吨,装备制造业实现传统制造向高端制造、单机制造向系统集成的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5%和42%,形成21个产业集群和一批销售收入过百亿、上千亿的企业。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大幅度提升保障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完善“两纵五横八辐射一城际”铁路网、“两环三纵七横六辐射”高速公路网和“一主多辅”航空运输网,把西安建成全国重要的铁路、公路和航空枢纽。到“十二五”末,新增铁路2500公里,营运里程达到6000公里,形成全省铁路三小时经济圈。新增高速公路2000公里,通车里程突破5500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近200条航线连通国内外90座城市。城际交通和西安大都市轨道交通形成框架。建设一批重点水利项目,“引汉济渭”主体工程、渭河全线治理基本完工,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效缓解。加快骨干电源和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外送电能力突破2000万千瓦。以建设国家低碳示范省为契机,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完成国家各项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长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等生态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保护大秦岭,建设国家山水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打造公路、铁路千里绿色长廊,让三秦大地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在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坚持“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思路,打造关中城市群和南北交通干线、陕北长城沿线、陕南汉江沿岸城镇带,实现大中城市建设生态化、管理精细化,县城提高承载、扩大容量、宜居乐业,集镇人气聚集、设施齐全、管理有序,社区组织健全、功能完善、服务到位,到“十二五”末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7%。按照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要求推进城乡统筹,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全面落实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各项政策,力争600万农村居民到城镇安居创业。创新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关中创新发展、陕北持续发展、陕南循环发展。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今后五年财政增收部分主要用于民生,做到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适应。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两年实现城乡全覆盖,并建立保障标准逐年提高以及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与物价上涨挂钩机制。加大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五年解决254万户城乡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难。大幅度增加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预防在基层”和公共卫生服务城乡一体化。按照“建设小城镇、发展现代农业和避灾扶贫搬迁”三位一体的思路,实施秦巴山区、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整体搬迁工程,十年搬迁避灾和贫困人口280万,促进扶贫工作重心由县向乡村转变。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让广大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充分激活科技教育潜能,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全面落实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科技资源统筹创新工程,有效整合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科技资源,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到“十二五”末,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关中地区成为全国先进、引领西北的创新型区域。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专利年申请量超过5万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300亿元,知识产权产业增长超过经济增长,实现“陕西制造”向“陕西创造”的转变。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建设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制度环境,大幅提升非公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着力消除有碍于体现公平正义和改善民生的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拓展对外合作领域,提升经济外向度。到2015年,累计吸引外资185亿美元、内资2万亿元,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0%以上,到境外投资的企业大幅增加,经济外向度达到15%以上。

“十二五”规划纲要是根据省委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制定的,凝聚着全省人民的智慧,经过本次人代会审议通过后,我们将逐年分解实施,逐年报告执行情况。

三、全力以赴做好2011年的各项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实现稳健起步、首战取胜,对于巩固和延续我省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至关重要,我们一是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应对困难,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二是要运用好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综合施策,重点治理,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总收入增长1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4%和15%左右,万元GDP能耗下降3.5%,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

(一)努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的势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突破万亿,比上年增长25%,安排省级重点项日430个,其中续建项目190个,新开工项目50个,前期项目190个,年度投资2300亿元。加快推进西成、大西客运专线和阳安复线等9个铁路建设项目,在建里程1500公里,开工建设西安北客站至咸阳机场、西安至临潼的轨道交通,开通西安到延安、榆林的动车。新建续建榆林至绥德、安康至平利等15个高速公路项目,在建里程1500公里以上,建成400公里,新建改造干线公路600公里。建成西安咸阳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加快延安、汉中、安康新机场建设,积极开展府谷、定边、宝鸡等机场的前期工作。确保西安地铁2号线如期运营,加快1号线、3号线建设进度。开工建设户县、旬阳等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展1000千伏陕北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

继续壮大优势支柱产业。围绕建设国家大型煤炭示范基地,加快实施神华陶氏、延长煤油气综合利用、延安100万吨乙烯、陕煤蒲城煤制烯烃、彬长新民塬电厂、华能铜川电厂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积极推进镇巴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进程,大力发展以汽车及零部件、输变电设备、数控机床、大功率风电机组、石油冶金煤炭成套设备为主的先进制造业,抓好陕汽25万辆重卡及30万辆微型车、比亚迪70万辆轿车、法士特90万台重型变速器等重点项目建设。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支持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在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上率先突破,形成以西安专用设备研发生产基地和太阳能电池及硅片加工产业集群为龙头,商洛、咸阳、榆林、渭南等产业聚集区为支撑的基本布局,启动建设兆瓦级光伏发电项目,今年太阳能光伏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同时,加快发展风电产业,建设陕北百万千瓦风电基地。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抓好100个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的技改项目。与国家特大钢铁集团合作,重点发展板材加工项目。促进钢铁行业向国内先进水平转型。支持有色产业向精深加工领域发展,建设宝鸡钛、锆和渭南钼产业基地,生产规模达到世界前列。以做大规模、提升质量为重点,增强建筑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业,水泥行业全面采用新型干法生产工艺。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打造食品知名品牌,扩大果品加工、乳品、地方特色食品的生产规模。以西安纺织城搬迁改造为示范,推动纺织行业全面提升,争取国内先进技术装备的比重达到80%,服装生产比例提高到25%。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提升服务质量、建设精品景区和加大促销力度为重点,进一步壮大旅游业规模,加快发展物流、金融、会展、服务外包、研发设计等产业,做大做强以出版、影视、动漫为主的文化产业,支持西安搞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西安国际港务区、金融商务区,形成若干服务业聚集区,将我省打造成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区性国际会展中心、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物流中心。

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支持西安高新区创建世界一流园区,加快宝鸡、渭南国家级高新区建设,积极争取榆林高新区、汉中开发区升格,继续支持其他园区、产业基地和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引导新建项目和关联企业向园区集聚,壮大产业集群,向2015年9个园区工业产值超千亿元的目标迈进。搞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矿产品加工企业、大工业配套企业为重点的县域工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力争年内新增中小企业2万户。

(三)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和现代农业建设

从今年起,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以提高农业高效灌溉能力为目标,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和灌区改造步伐。主要抓好大型灌区和34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并在陕北大力推进坝地建设,年内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30万亩。二是以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搞好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力争“引汉济渭”工程全面启动实施,加快咸阳亭口、延安南沟门、榆林王圪堵等水库建设进度,抓紧东庄水库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三是以提高防洪减灾能力为目标,加快实施重点河流治理工程。对渭南南山支流、安康东坝和汉江汉中平川段进行治理,启动渭河流域全线治理工程,力争五年内在防洪保安、污染防治和两岸生态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

按照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的要求,以园区建设为基本模式,以粮果畜菜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杨凌示范区的引领带动作用,重点建设榆林沙丘地区、安康月河川道等5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5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立足于保障粮食 安全和建立持续稳定发展长效机制,启动实施新增25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项目,今年粮食播种面积4700万亩,总产1150万吨。实施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产地冷藏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其他时令水果和干杂果。发展3个百万头生猪大县和154个万头生猪养殖村,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积极发展设施蔬菜,新增面积25万亩,丰富全省的“菜园子”。

(四)全面启动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从今年起省级科技经费主要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推动重大项目产业化,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要确保销售收入的3%以上用于研发。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平台,支持科研院所以技术入股形式与企业合作,鼓励各工研院将研发团队、资产和成果整体孵化为科技企业。建立科研攻关项目和科研成果转化投资招标机制,与中科院共建产业转化园区,促进应用研究和成果就地转化。加快建设省科技资源中心,大力发展技术创新联盟和科技中介服务,促进省内装备、技术等科技要素开放流动共享。

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继续实施军民融合“双百”工程,采取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优先供地、减免税费等措施,引导军工企业与地方建立股份制的民品企业、参与地方国有企业改制或合作,开发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民品。全面落实国家鼓励地方单位参与军工企业改制和军品研发生产的各项政策。

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按照“百人计划”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团队,抓好陕西“科技新星”青年人才的培养。建立省政府科技专家组,设立首席科学家,规范政府部门专业技术类领导职位设置,改革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和职业资格评定办法,积极推行技术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科技成果期权制,鼓励和选派科技人员到中小企业兼职指导,实行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制度,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五)切实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

综合运用工程节能、技术节能、合同能源管理三大措施,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的节能。继续抓好200家耗能大户和100个节能项目。实施新一轮煤矿整顿关闭和资源整合,6月底前将全省煤矿企业从522家减少到120家。城镇新建筑全面实行强制性节能设计标准,积极推行城镇住宅和大型公共建筑供热分户计量。完善节水激励政策,加快电力、冶金等高耗水行业的技术改造,推广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城市道路绿化等重点行业强制使用再生水。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开发未利用土地,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和农村土地整治力度,搞好耕地占补平衡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各级政府机关要带头节约能源,为全社会作出表率。

切实抓好治污减排工作,年内所有县城的污水处理厂都要建成投运,全面实施燃煤火电机组脱硫提升和脱硝改造工程。加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继续实施汉丹江流域城镇生活污水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抓好重金属污染防治试点,在商洛建设全国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实施县镇生活垃圾、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造林绿化420万亩。完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扩大排污权交易试点范围,运用市场手段推进环境保护。

加快实施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支持铜川搞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切实抓好汉中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商丹循环经济工业园、铜川董家河煤电铝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支持各地建设以低碳和循环经济为特征的产业园区。推进资源再生和大宗工业废旧产品再制造产业发展,扶持100家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大力实行秸秆综合利用,加快发展新型环保产业。

(六)全力推动城镇化加速发展

以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为目标,加快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加大省市共建力度,推进西安、咸阳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和网络化,构建主城区和卫星城相协调的组团式空问布局。高起点规划建设沣渭、泾渭新区,加快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渭河生态景观带,打造体现国际大都市形象的新地标。

支持宝鸡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促进渭南、榆林、汉中建设百万人口的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鼓励铜川、安康、商洛等市增强承载能力和辐射功能,推进杨凌建设城乡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型城市。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用五年时间在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同时积极扩大试点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先行先试。

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为农村居民进城创业和提高生活质量搭建平台。支持县城和30个重点镇从扩大规模、强化功能、提升管理三个层次入手,实施以城带镇、村庄整合、园区示范、社区建设、环境整治、强化服务六大工程,到2015年,形成10个20万人以上、33个10万人以上的县城和30个超过5万人的镇,提供就业岗位160万个。

鼓励和支持基础薄弱、人口持续减少的村庄合并,优化居民点布局,发展新型社区,建设农民幸福家园。按照五年基本实现农村电气化的要求,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全年实现60万人脱贫。

(七)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

坚持把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摆在首位。从今年起,逐步提高财政支出用于促进消费的比重,重点用于增加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的补贴,做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并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全面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深入实施农民增收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立以工资指导线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为主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完善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尤其要加快实施初次分配改革,提高纺织、食品、森工等行业的职工工资,切实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以绩效工资为重点,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并重点向上世纪五十年代参加工作的老职工和科技人员倾斜。继续增加农村优抚对象、生活困难群众的补助,积极创造条件解决特殊群体的收入问题。

通过培育消费热点与优化环境并举,拉动消费进一步增长。举全省之力办一届有创意、有特色、水平高、影响大的世园会,全面展示陕西现代化建设成就和对外开放水平。继续办好西洽会、农高会等品牌展会和各种节会,促进会展、旅游、文化消费联动发展。积极开发休闲、体育、保健等新型消费业态,稳步扩大住房、汽车等消费,继续做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工作,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提高价格监测预警水平,加强市场监督管理,组织好生活必需品供给,确保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合理区间。搞好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健全城乡一体的商贸流通体系,今年重点建设乡镇超市和20个县级农贸市场。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900亿元,增长19%以上。

(八)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迈出更大步伐

“十二五”开局之年,必须在改善民生方面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今年新增财力的80%主要用于民生,重点抓好七件事。

一是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今年将新型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扩大到70个,加快推进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入均分别提高80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全部实现市级统筹,新农合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60%,门诊统筹扩大到90个县。实行孤儿发放基本生活费、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制度,实现农村低保与扶贫济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规范临时救助制度,优先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的保障水平。

二是加大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今年省财政安排30亿元,并积极争取发行保障性住房建设政府债券,统筹用于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采煤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以及扶贫开发整体搬迁。其中新建廉租房 5.54万套、公共租赁住房13.1万套、棚户区改造13万户,农村危房改造7万户,尤其要尽早使11.9万户群众告别土窑洞和地坑窑。支持县和重点镇建设经济适用房,解决基层公益性服务人员和进城落户农村居民的住房困难。

三是建立和完善促进就业的综合机制。全面落实各项税收优惠,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小额贷款等多种服务,引导企业履行稳定就业的社会责任,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全面完成市、县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任务,继续实施“人人技能工程”,促进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进城落户农村居民、农村退伍军人和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0万人。

四是切实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学前一年免费教育、两年普及教育,力争三年内每个县城至少有两所、每个乡镇都有一所公办标准化幼儿园,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进一步调整中小学布局,搞好校舍改造和标准化建设,加快农村学校取暖设施建设,坚决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制度,下大力气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今年按小学400元、初中600元的标准,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分类管理和指导,重点支持国家“985”、“211”大学和省属研究型大学建设,省属高校生均经费今年达到9000元、明年达到12000元。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理顺职业教育体制,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今年省财政增加教育支出24.8亿元,占新增投入的20%,比上年提高48.2%。

五是着力增强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药品“三统一”制度并延伸到县级,合理调整补偿标准,确保及时足额到位。积极推进宝鸡的市级和全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实施36 个县医院、57个乡镇中心卫生院、49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抓好省妇女儿童医院、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省肿瘤医院建设。加强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和医德建设,动员城市医院支援农村,鼓励城市医务人员到基层工作。继续对65岁以上老人进行免费健康检查,搞好地方病、重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开展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普查和治疗。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增加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项目,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搞好农村育龄妇女免费健康检查和孕前筛查,在农村产妇免费住院分娩的基础上,三年内实现产前免费检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六是创新公共文化生产和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启动汉长安城和秦都城大遗址保护、西安文艺路改造、电视剧版权交易中心等项目,提升陕西文化影响力。加强重点文物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做好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建设工作,加强县镇文化馆、图书馆、农家书屋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抓好文艺精品创作,推进全民健身工作,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七是深化平安陕西建设。加强基层派出所、司法所建设,实施监狱布局调整和搬迁改造工程,逐步增加警力,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健全重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搞好安全生产,加强道路交通和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坚持工程治理和素质教育并举,切实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深入开展普法教育。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重点,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长期以来,驻陕部队和武警官兵对陕西的改革发展给予了极大支持。在建设西部强省进程中,我们要一如既往地支持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加强民兵预备役基础设施建设,深入进行国防教育,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

(九)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全面落实我省贯彻国务院“新36条”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重点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积极培育和发展土地、资本、技术、信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落实资源税改革政策,利益向市、县倾斜。推进水价、供热价格改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发展地方中小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抓住我省被列入国家农业保险试点省的机遇,积极开展玉米、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的政策性保险。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加强对省级各类专项资金的统筹与整合。推进省直管县改革和重点镇改革试点,探索建立镇级财政。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快省市文化单位改制后的股份制改造步伐。深化集体林权配套改革,逐步实现林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新一轮产业转移为契机,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加强与江苏等兄弟省份、境内外知名企业和商协会的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和产业转移合作区,吸引一批大企业和大项目,全年引进外资23亿美元、内资2800亿元。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扩大飞机、汽车、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促进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出口,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扶持外贸龙头企业率先发展,鼓励支持企业进口技术、设备和原材料,参与国际市场并购和战略性资源开发。完善外贸发展促进机制、“大通关”机制和辐射各市的口岸服务体系,积极争取增设海关和特殊监管区。办好欧亚经济论坛,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50亿美元。

四、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各级政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使政府工作真正做到始终围绕群众的需求转、不断顺应人民的新期待。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综合运用规划、产业政策和财税、价格等手段,努力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能力。围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着力增强发展的包容性和协调性。严格管理机构和编制,严格落实“三定”方案,切实解决一些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问题。继续完善市县机构改革和职能定位,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强化社会管理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实施法治政府建设五年规划,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政府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进一步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健全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和定期清理制度,各类规范性文件不得违法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从今年起规范性文件必须注明有效期。继续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以及行政性收费,规范审批行为和收费项目。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坚持公正文明执法,不得不作为和乱作为,不得侵犯当事人的人格尊严。

不断深化政务公开。把公开透明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制度,认真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不断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信息公开,今年在10个省级部门推行预算公开,两到三年扩展到全部省直机关。不断拓宽办事公开的领域,所有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都要依法公开办事依据、条件、要求、过程和结果,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进行听证,进一步规范和监督医院、学校等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办事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方便基层和群众,提高服务效能,降低行政成本。

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政府工作人员要大兴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之风,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良好的职业操守、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干好每项工作。各级政府都要建立与人大代表定期联系制度,更加重视新闻媒体和网络的作用,畅通联系群众的渠道,广泛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处理群众的各种诉求。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对基层和群众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变上级督促处理为提前主动解决,对重大民生事项实行承诺制,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要切实减少会议和文件,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特别要减少那些形式重于内容的庆典和论坛,用更多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着力加强廉政建设。强化行政问责制度,搞好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强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领导人的监督。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坚决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今年公务接待、公车和出国出境经费做到零增长。严格政府投资项目、公共资金和事业单位经营性收入的管理,继续开展土地管理、工程建设、资源开发、产权转让、政府采购等领域腐败现象的专项治理,推进政府部门经营性资产分离改革,切实落实收支两条线制度,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落实《廉政准则》,自觉接受监督。

各位代表,在新的起点上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愿望,作为代省长,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始终牢记自己的庄严承诺,坚持把立党为公作为居职立政之基,把科学发展作为居职立政之首,把富民惠民作为居职立政之本,把依法行政作为居职立政之则,把廉政勤政作为居职立政之要,勤勤恳恳为民,踏踏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绝不辜负全省人民的信任和重托。各位代表,陕西的发展充满希望,陕西的未来更加辉煌。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的领导下,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努力实现“十二五”的良好开局,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药械-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