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在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5年,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卫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科学制定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推动卫生事业
健康发展,促进群众健康水平提高。
一是要科学设置规划目标和指标。“十二五”期间,要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个总目标下,提出符合实际的目标指标和若干领域的任务指标,把国际公认、综合反映卫生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人均期望寿命、
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以及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作为“十二五”卫生规划的重要目标指标,并争取列入国家和地区的“十二五”综合规划。同时,在医疗保障、重大
疾病控制和基本预防
保健等方面提出一批可测量的规划任务指标。
二是要围绕目标、远近结合,设置好项目和行动计划。重大项目和行动计划是落实“十二五”规划任务的重要手段。“十一五”期间,卫生部用两年时间开展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提出一批长短结合、目标明确、成本效果好的健康行动计划,以及加强基本公共卫生、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重大疾病控制等薄弱环节的重大工程。不少地方也开展了这方面的战略研究,取得了宝贵的研究成果。希望各地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把这些成果转化为规划的具体内容,使其成为落实规划任务的有力抓手。
三是要重视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制订“十二五”规划,要坚持以深化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核心,推动建立和完善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科学合理的卫生投入机制、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着眼长远的医药卫生
人才培养机制和科技创新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是做好沟通和协调。要及时向地方政府领导汇报卫生规划的重大目标、主要措施和行动计划,主动与相关部门通报情况、沟通思路、争取条件、获得支持。规划要与当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