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就有不少业内专家指出,今后十年,将是中国医药产业的“黄金十年”。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主要基于以下三大原因:一是从经济形势来分析,中国目前属于增速较快的新兴经济实体,GDP的稳定增长,为政府增加医药卫生投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世界医药市场逐渐走向平衡发展,中国市场机遇多多;二是从政策层面来研究,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扩大医疗保障范围和深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政策的实施,对行业来说,都是重大利好;三是从消费需求来看,老龄化社会来临、人民改善生活质量需求增长,以及自我药疗水平的提高等,都成为医药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回望2010,“黄金十年”之元年即将逝去。有数据显示,2010年1~8月,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为7708.38亿元,同比增长25.23%,增幅比2009年同期增加7.84个百分点。预计2010年我国药品市场规模将达到7556亿元,同比增长22%;2010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将累计完成13059亿元,同比增长约25%。伴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医药行业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我们将2010年称为中国医药产业的“价值发现年”。
年度回眸
利好政策频频出台
跨国药企竞相投资
医药政策是影响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2010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对促进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年初召开的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2010年是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2010年卫生工作要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卫生系统的中心工作,积极推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2月,卫生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5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正式启动。该《指导意见》不但选出16个城市作为国家联系指导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而且明确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9项主要内容,提出了公立医院改革要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努力让群众看好病。
在医疗保障方面,今年我国城镇职工医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解决。如将破产关闭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医保范围。我国城镇居民医保覆盖人数进一步增加,大学生参保全面提速。至5月底,我国城镇医保参保人数就已达到4.1亿人,提前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目前,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从制度上实现了对全体国民的全覆盖,参保人数已超过12.5亿人。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利用政府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的契机,大幅度提高了其统筹区内参保者的医保待遇水平,使参保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每年度内医保报销最高封顶线提高到当地相应群体年收入的6倍以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9版药典——2010年版《中国药典》从10月1日起正式执行。这标志着国家药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新版药典不仅收载品种增加了40%以上,而且对70%的原有标准进行了完善或者提高,这意味着对上市药品质量控制要求越来越严格。
11月,工信部、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认为,医药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保持了快速的发展势头,我国已成为世界医药生产大国。然而,我国医药行业发展中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一问题急需解决。该《指导意见》还提出了医药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即产品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组织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和出口结构调整,并强调鼓励创新,要在科研立项、经费补助、产品价格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措施。
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该《意见》的实施有助于消除阻碍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政策障碍,确保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从而吸引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会长白慧良认为,目前我国医药政策,无论是在促进市场规模扩大,还是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方面,都有着明确的导向,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提供了极佳的机遇。
跨国药企竞相投资
根据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其38家会员公司中,有70%以上的企业在中国设立了生产厂,工厂数量达到47家;有15家企业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研发中心的建设逐步成为跨国药企在华的投资重点。据RDPAC总裁刘贞贤介绍,截至目前,会员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额达近200亿元人民币。其中,67亿元投资在研究开发方面。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北京,都有大型跨国药企在做研究开发。
10月,美国辉瑞公司与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签订合作协议,宣布辉瑞武汉研发中心正式成立。该研发中心将为包括从Ⅰ期临床试验到Ⅳ期临床试验在内的诸多辉瑞全球临床药物研发项目提供支持。到2012年底,辉瑞武汉研发中心的员工数量将增加至200人。
11月12日,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宣布,未来5年,该公司计划投资1亿美元扩建其位于北京的研发中心。新研发中心建成后,规模将是现在的两倍,研发人员将增加到200人,成为诺和诺德丹麦总部之外的最大研发中心,也是跨国药企在华设立的最大研发中心。
跨国药企除了增加中国研发中心的投入外,其中国研发中心所进行的研究内容也逐渐从非核心研究向创新药物核心研究转化。究其原因,辉瑞公司高级副总裁兼全球研发总裁迈克•道斯顿坦言,创新药物研发越来越困难,目前开发一种创新药物的平均投入至少是20亿美元。对企业而言,研发成本压力陡增,且新药研发风险巨大。中国拥有一流的研发人才、丰富的疾病资源,通过优势嫁接,中国研发中心在新药研发上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除了投资中国研发中心外,跨国药企也大大推进了并购中国本土企业的进程。11月,赛诺菲-安万特宣布以5.206亿美元(约合34.73亿元人民币)收购中国药品生产商兼分销商美华太阳石集团公司。此后不久,美国礼来制药公司全球新兴市场总裁戴柏豪在沪透露,礼来正准备在中国市场展开收购。礼来亚洲风险投资基金在中国已投资5家公司,涉及生物医药、医药商业和物流。戴柏豪表示,针对中国市场,礼来不排除在战略领域并购本土企业。礼来已成立了一个专门针对中国企业的并购团队。
跨国企业掌握着较多的高端处方药资源,出于完善产品线的目的,本土特色OTC企业和产品有潜力的生物药企业将成为其并购的关注点。除了丰富完善产品线外,拓展销售渠道是跨国药企并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勃林格殷格翰中国总裁潘大为曾告诉记者,中国本土制药企业在二、三线城市和城市社区及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中具备渠道优势,因而可能成为跨国制药企业在并购中青睐的目标。
2010年,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纷纷提升其中国分公司的地位。从1月1日开始,拜耳先灵医药中国正式升级为独立区域,直接向总部报告;9月,诺和诺德公司宣布,由于中国糖尿病市场迅猛发展和全球业务战略需要,诺和诺德大中华区将从2011年1月1日起升级为独立大区,直接向丹麦总部汇报。中国医药市场的价值和潜力已逐步被跨国药企认知。
本土企业特色彰显
统计数据分析显示,2010年1~8月,我国医药制造业整体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25.69%、34.71%,利润率同比提高0.64个百分点,行业整体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中药饮片和生物制药是增长最为迅速的子行业,中药饮片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了36.75%、64.72%;生物制药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了30.73%、50.46%。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占比最大的子行业,同时也是处方药占主体的化学制剂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22.81%、26.07%,这显示出在终端需求强劲增长推动下,化学处方药行业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
《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指出,鼓励优势企业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收购兼并和联合重组,促进品种、技术、渠道等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同时,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形成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格局。
2010年,中国本土的医药企业已经呈现出“大而全”、“小而精”的两极分化趋势。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认为:“十二五”期间,制药工业的重点任务将主抓产业升级与占领制高点:传统制药产业将主抓升级,而新兴生物医药产业将占领制高点。
作为“大而全”的典范,继成功重组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后,国药集团于4月吸纳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以650亿元年销售额稳居中国医药行业榜首。
7月,华润和北京市政府签署重组北药的协议,并以年销售收入337亿元超越新上药集团,成为提供医药研发、生产、批发、配送、零售连锁和医院分销服务的医药集团,排名行业第二。
而以3月9日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证所恢复上市交易为标志,在国内医药行业备受瞩目的上药集团、上实集团重大资产重组项目顺利完成。目前,新上药已成为集聚上海实业集团、上海医药集团核心医药资产和业务的整体上市平台,形成了包括研发、制造和分销零售全产业链业务集团。
与此同时,一些具有特色的本土医药企业也在2010年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武汉光谷人福生物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涂荣华介绍说,8月,该集团成立武汉光谷人福生物有限责任公司,以促进在研产品产业化。目前,其4个心血管领域的基因药、基因工程药已投入过亿元,正处于不同的研发和产业化阶段。
2010年医药产业的另一大亮点值得关注:医药产业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外资本的追捧,产业投融资高潮迭起。11月2日,全国最大医药流通民营企业(在全国医药商业企业中排名第三)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所正式挂牌上市,创造了上交所IPO以来市盈率65倍的新高。12月,在南昌举办的全国药交会期间,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波指出,截至9月底,共有39家医药公司本年度通过国内或海外上市,而去年全年只有3家,这些公司背后是资本市场的推动。从今年初到11月底,沪深300指数下跌9.85%,医药股指数上涨42.03%,医药股平均指数跑赢大盘51.88%,可以看出,资本市场对医药行业是多么青睐。而且众多资金在重仓配置医药股,也想和医药产业一样来分享“黄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