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北京市科委的消息,“十一五”时期,本市全面推进“科技北京”建设,2006-2009年,北京高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从1888.8亿元增至2862.9亿元,年均增长14.9%,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23%。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十一五”时期,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450亿元增至700.2亿元,年均增长15.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5.5%,远高于1.7%的全国平均水平。专利申请量从2.7万件增至5.0万件,年均增长23.7%;专利授权量从1.1万件增至2.3万件,年均增长26.8%。
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实现总收入从6744.7亿元增至13004.6亿元,年均增长24.5%。北京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额从697.3亿元增至1236.2亿元,年均增长21%。实现技术交易增加值从517亿元增至1052亿元,年均增长26.7%,对首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6.4%增至8.7%。
初步核算,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高技术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实现增加值2026亿元,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0.8%。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10763.4亿元,同比增长24.3%。今年1-10月,全市专利申请4.4万件,同比增长17.5%,专利授权2.7万件,同比增长58.5%。技术合同成交额1237.6亿元,同比增长26.8%,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2000多项科技成果在北京奥运建设中得到应用
“十一五”时期,本市实施“科技奥运行动计划”,2000多项科技成果在北京奥运建设中得到应用,通过国家、部门(地方)有关科技计划的支持,总计安排支持项目(课题)1234项,国家、地方和全社会总投入36亿元,超过3.5万名科技人员参与,涉及全国200家企业、170多个科研院所和50多所高校。
计算机模拟、通信终端、气象预报等先进技术成功应用于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建筑防水、砂基透水砖等科技成果保障了世博会场馆建设。空气质量控制、奥运安保系统等技术为广州亚运会的圆满举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北京承担全国36%民口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据统计,在京单位全面对接11个民口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2009年承担项目数量908个,占全国的36%;申请中央财政经费196亿元,占全国的46.3%。统筹全市配套资金使用,突出对在京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的配套支持。1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子午工程等6个在北京落户建设,投资总额32.6亿元,其中在京投资21.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66.3%。
“十一五”时期,本市深化与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合作。推动龙芯CPU芯片、纳米材料绿色制版、分布式智能电网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北京落户建设。共建怀柔科教产业园,引导和支持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据不完全统计,2006-2009年全市与中科院的科技合作项目1107个,企业新增销售收入175亿元。截至目前,15个国家级科研院所的24个项目入驻怀柔科教产业园。
同时,本市与九个国防科技工业集团公司、国家电网总公司、中国北车集团等中央企业开展合作,强化多层次、多方位服务,发现、筛选、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例如,2009年,市政府与九个国防科技工业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太阳能光伏、薄膜太阳能电池、先进装备制造、医疗器械等方面,合作共建研发中心、总部基地和科技产业园区,开展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和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
此外,本市积极推动首都高校科研成果在区县落地。对首都高校的科研成果进行调研梳理,2009年首批遴选出33个科研成果,如国产脑起搏器、清华大学抗肿瘤药物等,2010年又通过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整理出350项科研成果,引导首都高校与区县和投融资服务机构进行对接。
大学科技园、创业中心和企业孵化器达129家
“十一五”时期,本市制定实施了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和医药、装备制造、都市型工业等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落实“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产业发展思路,重点推进“六个一批”,即:集中支持一批产学研用项目,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转化和推广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支撑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采取“一城多园五中心”的空间布局。“一城”指物理空间(标志)与虚拟网络相连接的农业科技城;“多园”指在科技城内建设若干具有现代农业高端形态的特色园区。“五中心”即:建设网络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创新产业促进中心、良种创制与种业交易中心、国际合作交流中心等国家层面的高端服务平台。
截至目前,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启动了新发地国际绿色物流区、昌平园农业先导技术示范基地、中英高端农业服务平台等项目。
“十一五”时期,本市“点、线、面”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点上,研发和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特别是替代进口的技术和产品,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北京落地转化,例如:中低速磁浮列车、兆瓦级垂直轴风力发电、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非晶带材等。
在线上,以关键核心技术或主导产品为基点,发展了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链条。以政府统筹协调为核心,产学研用相结合,在制版耗材、制版软件、制版设备、示范应用等环节,推动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落地转化。实施“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即:G20工程),截至目前39家企业入选G20工程,推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整体规模从2009年不到40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000亿元。
目前北京市正在以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为核心,建设“中国药谷”。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开展纯电动大客车、环卫车、乘用车的关键技术和工程化研发,完善充电站设计、施工及标准编制,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
在面上,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相结合,建设了一批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科技产业园和设计制造产业基地、数字电视产业园、非晶科技产业园等科技园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市已建各类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创业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129家,孵化面积14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900余家,技工贸总收入1400亿元,成为科技成果转化最活跃的区域。
2009年北京设计服务收入超过800亿元
“十一五”时期,本市将科技研发和设计产业结合起来,实施“六个一”的主要措施:实施一个方案,即:《促进设计产业发展的工作方案》,提出了推动设计产业发展的“一揽子措施”。实施一个计划,即:“首都设计产业提升计划”,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一个基地,即: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促进设计企业集群发展;搭建一个平台,即:设计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提升设计产业科技服务能力;建设一个市场,即:设计交易市场,加速设计要素流转;塑造一个品牌,即:“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推动中国设计国际化培育设计知名品牌。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拥有各类设计院所和设计公司2万家,从业人员25万人;各类设计专业院校112所,在校学生3万余人。2009年,北京设计服务收入超过800亿元,已形成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产品设计、集成电路设计、游戏动画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等优势行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在孵企业170余家,与国内46所高校院所合作,培训设计创意人员和高校应届毕业生累计7300多人,基地技术平台为600余家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创造增值效益超过2.5亿元。
研制出国内首列自主知识产权轨道交通B型车
“十一五”时期,本市实施“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实施方案”,整合在京优质医疗机构组成“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攻关研究网络”,搭建“两大科技攻关技术支撑平台”,形成集科技创新、技术评估、示范推广为一体的科技攻关模式。
到目前为止,共有43家三级医院、30家二级医院和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入研究网络;制定完成37项临床诊疗技术规范和适宜技术;加快中医药“十病十方”等相关产品的产业化进程。2009年紧急启动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科技项目,支持检测、疫苗、药物和治疗研究。北京科兴甲型H1N1流感疫苗获准批量生产并投放市场2100万人份。
此外,本市还实施食品安全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设备研发,依托企业建设“北京食品安全检测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食品安全检测服务平台。
“十一五”时期,本市启动永定河生态构建与修复项目,为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提供支撑。开展生活垃圾处理关键技术在循环经济园区的应用,实施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科技示范工程。开展高层建筑消防灭火救援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十一五”时期,本市还开展了公交城市建设、特大城市新一代智能交通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国内首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交通B型车研制成功,并用于北京轨道交通房山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在轨道交通亦庄线投入实际运营,是全国第一个立项研究、第一个出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第一个使用政府采购“首台套”政策建立示范工程的城市轨道交通CBTC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