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北京市场是中国零售连锁药店的战略制高点。然而,去年下半来当地药店频繁的高层变动,让这个市场的未来充满诸多变数。
1月11日,当本报记者致电北京京卫大药房新上任的副总经理何感时,他对记者说,当天是他正式到京卫大药房履新的第一天。事实上,2010年元旦以后,北京金象、嘉事堂、北京国大、京卫等京城几大品牌企业都不约而同地实现了连锁管理层的集体换血,新的高管均于新年后开始履新——原哈尔滨宝丰大药房总经理周立出任北京嘉事堂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金象也外聘了原山东北药鲁抗销售总监、新华鲁抗大药房总经理奚傲霜出任副总经理,主管商品、营销以及门店管理等;京卫大药房则请来原红孩子医药集团营销部的何感担任副总经理,主管实体店的拓展事务;而北京国大药房新任总经理吴云对京城药店圈来说也是新面孔。
而如此集中的高管换血似乎在向业界发出一个信号:或许,以往竞争不充分的北京药店市场将宁静不再。北京的药店期望这些新鲜血液的加盟能改变原有的竞争格局。
连锁成本高,经营压力大
在采访中,这些新上任的老总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对媒体的谨慎。但有心人仍能发现,几大品牌连锁外聘来的管理层,都是主抓经营的业务精英。北京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认为,这与北京药品零售市场的发展压力有关。
据了解,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共有5452家零售药店,比2009年初增加21%,其中单体药店832家,连锁企业123家;连锁企业门店数量占药店数量的40%。其中民营、个体企业开店占比较大,2009年4~10月共计开新店955家。“北京的连锁药店,包括四大家族在内,虽然年销售都上亿元,但是没有几个纯利润超过200万元的,这让他们支撑高昂的经营成本已经很吃力,更不用谈继续扩张。”该位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除了经营成本高,医改新政在全国逐步推行后,对北京药店的影响力也是非常明显的。据了解,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对社区药店的冲击已经体现出来,包括嘉事堂在内的以社区药店为主的连锁,其发展都受到影响,有些连锁甚至传出亏损的信息。
另一方面,北京本土药店的发展还不得不面对外来连锁的扩张压力。2009年7月底,北京海王星辰有限公司成立,通过收购,不到3个月,北京海王星辰的分店数量已经达到11家。老百姓大药房也表示,预计在2010年底,北京老百姓将达到11家店(更多新闻来源E路有你)。
“北京的药店以国有背景的占主流,这些药店的发展第一要求稳,讲究团队作战。所以在进行人事改革时会选择先外聘主抓经营的副总,和其他的管理层相配合。”北京某连锁药店总经理这样对记者说。
打跛市场沉寂的一个信号?
履新嘉事堂还不到一个月,对于进入纯国有背景的嘉事堂后面临的新挑战,周立表示早有准备。他说:“对我来说,正是这样的平台吸引了我。”而何感认为,北京的零售市场竞争还不够充分,连锁药店还有很多可以发挥的地方。
虽然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人才的流动并不鲜见,尤其在还属新兴产业的中国零售连锁药店业,但如此大批量地补充新鲜血液,在向来保守的北京药店中并不多见。这些“空降兵”在带给北京企业新面貌的同时,业内更期待他们给京城药店圈以新的发展思路。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新的管理层要在短期内改变原有的市场格局不太现实。“北京药店的发展都是以稳健为主的,尤其是四大家族为首的品牌连锁企业,前台的营销业务固然重要,但是这里经营成本高,受政策的影响也明显,所以企业后台的支持也必须是同步的,不可或缺。当然,我不否认这一批履新的高管当中有高手,但是最主要的还得看总公司对他们的授权,以及他们整合资源的魄力。总之,必须用业绩来说话,现在下结论还太早。”
而乐观者则认为,高层的外聘已经是打破2010年北京药品零售市场沉寂的一个信号。何感对记者说:“新医改后,北京的药店还有成长的空间。今年,我除了继续带领团队进行门店开拓以外,我会把京卫大药房实体药店的营销活动与网站联系起来。”
后记
2010年,中国药品零售行业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也到了“多事之秋”,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是:去年以来,行业内新政的频频出台,伴随着各大零售连锁高层不时的“换血”,一批又一批新的职业经理人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了,他们或背负着期望,满怀着信心,同时又抱着行业新的理想。或许,他们的成长是连锁药店大洗牌的开始,一些竞争力不强、危机意识欠缺、固步自封的企业将在不久的将来被取代,而整个行业的竞争力也在这一过程中锻造出来。(来源:医药经济报 记者 黄丽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