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服务 设为首页 站点地图 用户登录
借鉴国外经验顺应市场 自我药疗进入发展新阶段
来源:-    浏览:   更新时间:2005年12月21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从2000年的0.3%到2001年的2.3%,再从2002年的2.2%到2003年的3.3%,直至2004年和2005年,全球OTC的销售额已分别增长了4.2%和6%,市场规模达到640亿美元。而事实上,2004年7月~2005年6月一年间,仅在中国医院的OTC销售额就高达12.26亿美元。12月2日,由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与世界自我药疗产业协会(WSMI)共同主办的“推动中国自我药疗发展国际论坛——政府产业界圆桌会”上,WSMI总干事DavidWebber把这种情况描述为“OTC在全球的真正增长已经在过去两年里重新出现”。   据了解,在本次论坛中,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邵明立及有关司室的负责人出席外,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部委室局的领导也应邀出席。这样一来,无论从我国OTC市场迅猛发展的势头,还是从与会者的“规格”,都不难看出目前“自我药疗”在中国受重视的程度。   政府:“分类”与“立法”   “不论对于政府,还是对于人民,自我药疗的益处都是实实在在的。”美国消费者健康产品协会副会长David Spangler说。对此,邵明立局长的说法显然更具体:“自我药疗可以预防和及时缓解人们的轻微或慢性疾病,增进公众健康,同时也会降低病人就医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减轻对于医疗卫生系统的压力,减轻医疗保险负担。”   而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已实实在在地尝到了自我药疗的甜头。据David Spangler介绍,1999年,美国人通过补钙避免了135000次髋部骨折,节省了折合26亿美元的治疗费用。而据1995年的统计,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当非镇静抗组胺剂可以作为非处方药供患者使用后,从中节省的费用金额达1600万加元。“通过自我药疗,病人可以减少对医生的依赖”,David Spangler说,相应的处方药转为非处方药4年之后,阴道炎就诊量下降了15%。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中国,自我药疗似乎还有另一个更大的好处——“有助于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其实,这些益处也正是中国急于推进自我药疗的原因。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监管司司长边振甲指出,推进自我药疗需要药品分类管理的不断完善,“目前,中国的药品分类管理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处方药能否凭处方销售是关键问题。”   关于药品分类管理下一步的工作,边振甲介绍说,今年8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了《关于做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实施工作的通知》。2006年,将实现药品分类管理阶段性目标:对需特殊管理、使用风险极高、极容易造成滥用或极容易给社会造成危害的处方药,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药品零售企业不得经营;对自我使用存在较大风险、容易造成滥用或可能给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威胁的处方药,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做到凭处方销售。   当谈及是否会影响到药店的销售,边振甲坦率地表示,这不可避免地会给药店的经营带来一些影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此早有考虑。比如,9000余种中成药,其中除个别品种需要凭处方销售外,绝大部分并未要求必须凭处方销售。所以,药品分类管理不会过多影响药店的经营及百姓的自我药疗。   另外,据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教科文卫司副司长宋瑞霖透露,目前,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条例的立法工作已经列入工作日程。对此,边振甲也表示,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初拟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条例》,现已下发各省药监部门,征求内部意见。“国务院对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法制化高度重视,‘条例草案’一经拟定,国务院会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审批。”宋瑞霖表示。   面对药品分类管理后,处方是否仍然难以从医院外流的疑问,宋瑞霖指出,OTC制度不仅要解决药品的问题,还必须与医疗体制改革相结合,剥离医生与处方的利益关系,否则,即使处方流出来,也可能不是正规的处方。   “政府不仅要对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合法性进行监管,更要关注其行为是否合理,比如医生是否过度医疗、执业药师是否过度荐药,等等。”宋瑞霖说。   企业:“品牌”与“渠道”   “与处方药相比,OTC产品应该更加注重品牌的塑造,因为它更多面对的是大众。让消费者快速识别,从而简化购买过程,是实现有效的自我药疗的关键因素。”辉瑞全球高级副总裁Thomas Booth说。在他眼里,品牌不仅仅是品质的保证,还意味着其生产者愿意为保护消费者而进行投资,而这无疑将有利于自我药疗的快速发展。   而支持OTC“伞状品牌名字”的使用则是世界趋势。David Webber解释说,所谓伞状品牌名字是指为某些OTC的名称添加统一的前缀,帮助购买者很容易地根据症状购买,或很容易地识别该OTC产品制造商的可信任度。   除了品牌,David Webber没有忽视拓宽OTC渠道,减少零售延迟对于推进自我药疗的重要性。比如,印度就准许国内135000家邮局销售OTC产品。   另外,随着普通超市的发展,它完全有资格成为OTC“不可多得”的终端,可事实却并不尽如人意。对此,浙江民生药业总裁竺福江深有感触。“民生”的旗舰品牌——“21金维他”是乙类非处方药物,按照相关规定,普通商业企业销售OTC必须经药监部门审查、登记,并颁发准销标志;其销售及管理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后,持证上岗;销售OTC时需设立专柜。所以,尽管药监部门鼓励普通超市销售OTC,但鉴于这样的门槛,“21金维他”进入超市的道路并不好走。可同时,另外一些同类产品却作为“保健食品”在超市畅行无阻。   因此,竺福江在论坛上提出,将乙类非处方药细分为药房药(限在药店销售)和普通销售药(允许在普通商业企业销售)。该建议得到了一些与会者的认同。   协会:“教育”与“支持”   “使人们从被动病人变为自我药疗的主动参与者,离不开人们意识的提升。”作为非政府组织,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长期以来做了大量的OTC教育工作。据该协会自我药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张文虎介绍,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的OTC教育工作的对象主要有两个——药店和百姓。   “从2000年至今,协会分别对初级店员、药师、执业药师进行了相关的药学服务培训,并进行优良药房的评比,规范药店的经营行为。”张文虎说。不仅如此,协会还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办了应用药学专业。同时,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与“中美史克”在全国25座城市的100个社区举办的教育活动也接近了尾声。张文虎表示,下一步还将针对不同人群,如学生、孕妇等开展更为“细致”的教育活动。   而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秘书长王伟则表示,愿意协助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行业调研,实际上,该协会正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有关药价、医疗保险等课题的研究。   其实,不仅仅是国内的协会如此热心,WSMI亚太地区副会长佐藤诚一就表示,WSMI愿意尽其所能,来推动中国自我药疗的发展。应该说,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番话的诚意,因为世界自我药疗产业协会的背后是众多的OTC生产企业,而中国自我药疗的进一步推进,也就意味着中国OTC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作者:李帅)   洋品牌重重包围中 医疗设备企业困境如何突围?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医疗设备市场近年来增速迅猛、市场容量不断扩大,但中国医疗设备企业的发展多年来却一直持续低迷、成长乏力,在洋品牌的挤压下生存艰难。中国医疗设备企业该如何实现突围和产业提升?近日,中国医疗设备企业现状与出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政府主管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的代表和专家学者集中研讨了中国医疗设备企业的困境与出路。   国内市场前景广阔   据权威机构预测,今后几年内我国医疗设备市场每年的增长速度都将达到14%左右,而高端医疗设备的销售更将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5年中国数字化医疗设备市场将超过1500亿元。有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医疗设备市场。   据权威分析,我国医疗设备市场销售呈持续上升态势的主要原因有四方面。首先,全国17.5万家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仪器和设备有15%左右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因此有大量的设备需要在未来几年实现更新换代。其次,目前医疗设备产业的产品结构亟待调整,医疗设备功能将由单纯诊断、单纯治疗、单纯化验向诊断、治疗、检验、分析、康复、理疗、保健、强身等多方面延伸,从而使市场不断扩大。第三,技术进步使医疗器械在灵敏度、适用性、早期诊断、微量分析、诊断治疗的特异性和有效率等方面大大提高,这将促使一大批老产品提前退役,从而创造出新的需求。第四,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机构也将逐步增多,这些新机构都需要购置新的仪器和设备。   专家预计,2005年我国医疗设备产业的销售额将超过400亿元,我国医疗设备的市场容量也将达到500亿-550亿元。   企业生存艰难   “中国医疗设备产业起步晚、规模小、投资分散、市场占有率低,正处于成长阶段,本身难以和西门子、通用这样的世界重量级选手相抗衡。”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长姜锋在谈到国内医疗设备企业的困境时表示。   姜锋指出,从全球市场来看,美国一国生产的医疗设备就占了全球总量的40%以上,欧洲为30%,日本为15%-18%,我国医疗设备工业总产值仅占2%左右。中国市场显然是全球市场格局的一个缩影:高达95%的医疗设备都要依赖进口。尤其中国加入WTO后,2000年-2003年医疗设备进口的平均关税由11%降到了5%-6%,这进一步加剧了国内企业的困境。这段时间虽然我国医疗设备产业仍以15%的速度迅猛发展,但国内市场上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严重的中外企业苦乐不均的状况。   事实上,无论是普遍存在的“国籍”观念,还是进口设备的技术、品牌、规模优势,都使国产设备遭到了冷落。统计表明,在国内医疗设备行业销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就有7家;而前50名企业中,合资、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也都在50%以上。显然,外资和合资企业成了国内医疗设备行业的主力军。   据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的专家介绍,以检验设备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药械-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