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服务 设为首页 站点地图 用户登录
开发DDS技术能“点石成金”
来源:-    浏览:   更新时间:2005年12月20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药物研发进入了制剂创新时代,药物释放技术(Drug Delivery System,DDS)是现阶段我国药物创新的现实选择,而开发专利到期药的新剂型应该是创新的主攻方向。”12月8日,在由中国医药国际交流中心与北京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共同主办的“2005中国国际药物制剂创新论坛”上,北京医药集团副总经理兼中央研究院院长骆燮龙对DDS的研发充满信心,认为DDS犹如一座金矿,并且是现阶段我国制药企业有能力挖掘的金矿。 DDS让老药身价倍增 骆燮龙分析认为,创新分为原创、仿创和改造提升创新。开发一个完全创新的新药一般需要大约10年时间以及10亿美元的投入。仿创包括me-too和me-better。改造创新是对已经上市的药品进行剂型改革,将其开发成服用方便、附加值较高的新制剂,不失为新药开发的一种补充和有效手段。据资料显示,到2005年,全球医药市场通过剂型改进的药品年增长率接近20%,其中仅口服释药技术市场约占整个医药市场50%以上份额,全球销售可达300亿美元。 对新药开发资金短缺、创新能力很弱的国内药企来说,用释药新剂型改造传统老药,投资少、风险小、周期短、见效快,是制药企业解决目前生存问题的有效途径。据骆燮龙介绍,用DDS开发一个现有药物新剂型,需要1~2年的时间及300万~500万元人民币的费用。并且,由于是在现有药物基础上开发,药物的有效性是有保证的,市场也是可以预见的,因此,市场风险相对较小。同时,把老药改变成控缓释剂型,其附加值至少要增加几倍。以国内市场上的抗炎镇痛类药双氯芬酸为例,虽然目前我国双氯芬酸普通剂型销售数量远远高于控缓释剂型(多属于独资或合资产品)10倍左右,但普通剂型的销售额仅为控缓释制剂的2~3倍。再如消费者熟知的北京诺华公司生产的“扶他林”缓释制剂,长期稳坐市场销售份额的头把交椅。而阿司匹林肠溶片克服了老剂型对胃肠道的不良刺激,由此也带来了全球几十个亿的新市场。 国内DDS研究方兴未艾 据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已有近40种释药系统药品上市,包括口服控缓释制剂、口服渗透泵片、透皮贴片和储库型植入剂等。品种有去羟肌苷分散片、肠溶缓释胶囊、司坦夫定缓释片、依非韦伦胶囊及舒马曲坦速释片等。骆燮龙认为,DDS最适合高血压、糖尿病和已明确的感染性疾病这3类药物的开发。 据骆燮龙透露,2003年,北京医药集团得到国家的1500万元资金资助,自己再筹集1500万元,成立了北京创新制剂中心,专门开展DDS研究,搭建了基础实验室、药物工程实验室和辅料实验室3个实验室,以及口服释药技术、眼科用药技术、微球微囊技术、微乳技术及生物释药技术5个平台。目前北药集团在DDS平台上研发的有13个产品,“明年年中将有几个产品完成研发并上市销售。”骆燮龙说。 军事医学科学院六所制剂室主任梅兴国教授介绍,在跟踪国外释药新技术方面,我们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如近几年才崭露头角的脂质体释药技术,国外已经上市了几个品种,国内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开发,正在做有关临床试验。国外目前还没有上市的剂型,如治疗癌症方面的紫杉醇酯质体释药技术产品,国内已抢先一步有产品上市销售。此外,国内还有以中药研发的新剂型,如灯盏花素脂质体口服缓释片等。 北京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强教授透露,目前,仅他所在的北大药学院在研的药物释药新剂型就有好几项。如获得中国发明专利的抗癌药物缓释制剂(国外暂时没有)、新型生物技术给药系统(注射剂)、预防治疗感冒的微乳喷雾剂、脂质体产品等。 我国的三大差距五大瓶颈 虽然我国在DDS开发方面开展了不少的研究,但相比国外的先进水平,我国仍然有一定的差距。骆燮龙分析认为,有几个方面与国外相比差距比较大的。首先是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与国外相比较为落后。国内特别是在药物工程学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缺少理论与实际的具体结合。但他同时强调,国内近几年在该领域发展较快,在药物释药技术研究上有一定突破。目前口服控缓释制剂上市的品种也有几十个,还有一些释药技术新剂型正在研发之中。其次,是要解决好辅料问题。创新中出现的问题80%都是因为辅料的问题。国产辅料质量较差,规格品种不全,不少辅料品种必须完全依赖进口,增加了产品的开发成本,并影响了制剂产品的质量及出口。三是国内目前很多实验室小试验阶段的研发成果都不错,但一到工程化阶段效果就不好,因此,要着力解决工程化的问题。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国内药物释药技术发展还与制备技术有关。一是没有质优的辅料就没有优良的制剂;二是实验用检测仪器设备不尽如人意,比如做渗透泵口服片需激光打孔,国内没有此设备,开发一些高、精、尖的释药技术新剂型受到限制;三是检测药物溶出度的手段不高,普通剂型药物溶出时间很短,而释药新技术微球剂型溶出时间需1个月,最长时间需3个月,目前检测设备不能满足科研和生产的需求,而进口仪器价格昂贵;四是资金投入少,缺少搞释药新技术研发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更没有像国外那样众多专门从事释药新技术研发的机构,国内从事这类研究的一般是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五是国外在药物释药技术研发上有资金、人才和技术设备上的保障,其基础研发深入扎实,并且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及专利保护。这不仅体现在药物释药新剂型上,即使普通剂型亦是如此。国内由于创新能力较差且基本都是仿制,必须要同国外公司争时间抢速度,早上市,并要在质量上进一步提高。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药械-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