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服务 设为首页 站点地图 用户登录
北京大学心衰早期分子病理机制研究获进展
来源:-    浏览:   更新时间:2007年02月01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世强教授领导的实验室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幼怡研究员领导的实验室通力合作,利用心衰动物模型开展了心衰早期发病的分子病理机制研究,业已取得重要科研成果。1月9日,有较高学术影响的国际期刊《PloSBiology》发表了他们的研究论文。 据介绍,心衰是威胁人类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患者最终因心肌收缩能力不足而死亡。心衰往往由心肌肥厚演变而来,因此阐明心肌肥厚到心衰的演变规律对防治心衰有重要意义。 王世强教授和张幼怡研究员的协作组为了探索这一演变的分子机制,对控制心肌兴奋收缩耦联的钙信号转导过程进行了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功能鉴定,并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角度系统研究了细胞膜钙离子通道与肌质网Ryanodine受体相互耦联的分子动力学过程,首次发现两分子的耦联效率在心肌肥厚发生早期、细胞收缩功能尚无变化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衰退。衰退的原因是锚定两分子所在膜结构的蛋白分子Junctophilin的表达量下降。Junctophilin的减少使细胞膜钙离子通道与肌质网Ryanodine受体间耦联效率进行性地衰退,最终导致细胞整体钙信号下降和心肌收缩能力的降低。这一研究为心衰病理发生提供了重要分子机制。 根据上述发现,他们还提出了生理功能“稳定余量”的概念,并证明稳定余量的存在是细胞钙信号等生理系统保持功能稳态的前提;分子耦联效率的降低在一定范围内只是在消耗稳定余量,不会引起细胞整体功能的变化;当稳定余量最终被耗竭后,分子耦联效率的进行性下降将表现为细胞钙信号和心脏收缩功能的不断恶化。这一论述阐释了心衰病理发生的演变规律,并为心衰的早期诊断、防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药械-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