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二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在苏州举行,中国证券协会副会长葛伟平等作为主办方代表致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孙咸泽以及国家卫计委副主任曾益新出席发表主题致辞。
据悉,此次大会由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及香港交易所共同举办,获得新药重大专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摩根大通、Nature杂志等政府机构、科研院所、投融资机构、学术媒体的支持。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实现快速发展。截止去年12月底,医药制造业工业实现营业收入2.8万亿,实现利润总额约3000亿,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总市值约2.6万亿。与此同时,我国在医药产业方面的投资金额不断增加,2016年股权市场医药投资金额约230多亿元。
葛伟平指出,医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对于尚处于新药研发的企业,由于新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新药价值的评估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使得这些企业在发展早期面临企业估值难,投资风险大,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阻碍了医药企业的融资进程。
“资本市场是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产业发展为目的,因此,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医药产业的积极性,发挥资本市场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壮大资本市场对医药产业和医药创新领域的投资规模,有助于强化资本市场对医药企业创新的支持,推动社会资本与医药产业结合,促进和提高医药产业的能力”,对于资本市场与医药行业良性发展的关系,葛伟平如此诠释。
至于如何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医药产业的积极性,葛伟平给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要不断完善多城市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结合医药企业发展的情况,为医药产业提供不同的融资方式,满足医药企业不同的需求,完善健康产业融资机制。
其次,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以重组、并购等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医药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发展,实现医药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延伸医药创新产业结构,提高医药产业研发、生产、流通一体化竞争优势。构建科学、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
再次,应该充分发挥证券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的专业水平,利用资本市场创新孵化功能,建立医药企业估值体系和方法,推动医药创新研发,加速医药成果转化和推广,提高健康产业发展水平。此外,对外尚处于技术研发早期的企业而言,场外市场融资门槛相对较低,承受风险能力较强,看中企业发展能力对企业盈利能力具有一定的包容性,更适合医药研发企业早期发展为其提供融资服务。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服务系统,经过中国证券会批准,政券协会进行市场化管理的交易场所,以多元竞争、开放包容为理念,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自2014年上市以来不断丰富和完善各项功能,为创新和初创企业提供多种私募融资服务,作为重要的行业金融基础设施,国务院多次文中提及探索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服务系统,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此,为促进医药产业发展,机构间私募产品服务与报价系统将结合医药企业的发展,积极探索私募业务,为医药创新及产业发展提供估值、融资、孵化培育等资本市场的融资服务,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私募形式进入健康产业,推动健康产业研发进程,促进资本与创新的有序结合。
孙咸泽则从国家政策层面解读了近几年国家对医药行业发展的决心。
孙咸泽表示,我国现代制药工业起步晚,基础差。近十年来,国家花了很大力气抓企业生产质量的提升和标准提高,但是仍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导致了公众用得起新药、好药的需求难以满足,境外看病、买药越来越多,存在诸多隐患。另外一方面也导致了医药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优不胜,劣不汰,影响了企业研发的积极性,也制约了医药产业的发展。
孙咸泽表示,“2015年8月份,印发的关于药品审评审批工作的意见,正式吹响了药品审评审批改革的号角。两年来,我们推进落实中办国办文件,围绕提高药品质量总目标,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监管制度创新,推动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两年来,药品审评审批制度的改革进展非常顺利,效果显著。药品审评审批的标准和透明度不断提高,研发、注册的生态环境有效进化。药品审评积压的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这由最高的时候2015年10月份的2.2万件的审评积压,现在已经不到3000件。而且中药、民族药、抗生素、生物制品基本上达到了按时限审评。同时,仿制药治疗的评价工作不断推进,进展非常顺利,近期我们受理了45个评价结束的申请。通过批准和评价以后,近期对外发布,投入到临床使用、招标采购。可以说药品审评审批制度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曾益新在演讲中谈到了医药创新的成果与未来部署。
曾益新表示,“加快医药创新,提升药物创新的能力,建立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满足人民群众用药需求,是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经过国务院的批准,从2008年开始,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组织实施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重点遏制恶性肿瘤等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开展攻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他表示,实施的十年来,新药专项自主研制和技术创新改造了一批药物,惠及广大群众。新药专项项目有94个品种获得了新药证书,其中28个品种是首次上市的一类新药,150余个品种获得临床批件,研制和改造临床原有的品种200多个。很多品种通过国家谈判进入医保目录,显著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实施十年来,新药专项突破了一批瓶颈性核心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药物创新的能力,其中突破了抗体大规模发酵制备,生物大分子给药,药物缓释药二次开发,系统构建了从靶点发现、药物筛选、临床评价全链条的创新药物研发能力,逐步形成了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的源头创新,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床亲,上中下游紧密结合,政产学研用深入融合的网格化创新体系,为我国药物创新提供了有力的可持续的技术支撑。
实施十年来,新药专项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力推动了医药产业供给侧改革和医药产业的发展,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涌现出江苏恒瑞、信达生物、亚盛科技和百济神州等一批快速成长的创新型企业。药物研发模式从强仿到快速跟随国际药物新靶点的转变,主营收入超过百亿级的企业,由专项实施前的2家增加到2016年的近百家,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等地区形成了相对技术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加快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实施十年来,新药专项积极推动国际化进程,医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大幅度提升。专项已致使16个制剂品种在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上市。总体上来看,新药专业的实施,为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医改,预防疫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曾益新也强调,“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医药产业原始创新能力仍然比较弱,真正原始创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药物还很少。临床研究能力仍然不足,这是制约我国医药创新的短板,要满足人们对健康啊的需求,要实现创新中国的目标,我们的任务依然艰巨,必须持之以恒,加快医药创新,加快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