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服务 设为首页 站点地图 用户登录
郭夏:中医药法正式施行 中医馆要走创新发展之路
来源:-    浏览:415   更新时间:2017年07月06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郭夏认为,中医馆的蓬勃发展是中医大健康事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潮流。中医馆要实现从业人员的年轻化,中医馆联盟要成为中医馆事业的创新引擎。中医馆事业的发展,还要重视与之相关的经济创新。

  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施行。中医药法第14条规定,“举办中医诊所的,将诊所的名称、地址、诊疗范围、人员配备情况等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备案后即可开展执业活动。”这一新规的出台,意味着以往开办中医诊所实行的“审批制”从此改为“报备制”。在这一新政的雨露滋润之下,相信全国各地的中医馆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中医馆的蓬勃发展是中医大健康事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潮流。过去的中医体制是以中医院和中药店为主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正在兴起的中医馆主要是面向基层提供中医健护服务。中医馆今后的创新发展,并不是跟中医院抢客源。如果说中医院的工作重点是治疗急危重患者,那中医馆的服务重点就应该是慢常老客户。慢性病、常见病、老年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病等的康复和治疗都是中医馆的核心业务。药疗不如食疗,食疗不如理疗。现在很多足浴店、按摩馆、做SPA的美容院,都可以归结为泛中医健护。今后中医馆如果想更好地发展,一定要在慢性病、常见病和老年病的理疗上狠下工夫。慢性病、常见病和老年病的理疗有很大的业务粘性,做好了很容易带来回头客和新客源。特别是今后的离退休老年人,有钱、有闲,又想找点儿生活乐趣,在中医馆理疗治病的过程中聊聊天,也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幸福追求。中医馆的经营者,一定要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要瞄准客户需求,在服务上不断进行经营创新。

  中医馆创新,一定要实现从业人员的年轻化。在创新驱动的新生经济时代,开中医馆一定要用新生代注入新活力。中国搞了30年计划经济、30年市场经济,从十八大开始提出创新驱动战略、新经济、新常态和新发展之后,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创新主导的新生经济时代。医学可以分为传统医学、现代医学和新生医学。中医和各种民族医学都属于传统医学;西医是典型的现代医学;而依靠高科技、高智力和高难技术发展的未来医学属于新生医学。今后的中医馆要更多依靠互联网开展医疗创新,走传统医学与新生医学相结合的创新之路。不要以为开中医馆弄一些老大夫就一定有市场,今后的中医馆可能更多要依靠掌握网络医疗技术的年轻人坐诊服务。传统社会和传统医学盛行老年文化,人越老越值钱,老年人告诉青年人怎么种地、怎么观天象、怎么打猎、怎么防病治病;现代社会和现代医学常见的是同辈文化,各种专业之间的同龄人互相交流,各种医科专业的同事之间各有所长;而新生社会和新生医学要大兴晚辈文化和新生文化。在网络世界中,年轻人能力更强,学新更快,更会用新技术和新智慧诊病治疗。今后的中医馆,应当成为以大学生为代表的知识青年广泛就业的创业平台和大有作为的创新舞台,成为智慧医疗体系的机构终端。中医老专家的智慧都将集合在电脑网络体系中,年轻人可以在中医馆里应用老医师们的集体智慧为患者提供超值服务。

  有朝一日,我们的智慧电脑系统一定会超越医学老专家,未来的诊疗科技手段也会不断创新。中医历来倡导“上医治未病”。治未病,应该首先能测未病和知未病,然后才能防未病。在测未病方面,现在已经有专业机构开发出数字扫描测病技术。戴上一副耳机,坐半个钟头,这套系统对你全身进行信息扫描后,就会告诉你身体中可能出现的病症先兆。现已开发出来的中医四诊测病仪,也是用电脑系统对病人进行望闻问切,形成了全新的中医测病技术。只有立足技术创新,中医馆才能生机勃勃,越办越好。

  中医馆联盟要成为中医馆事业的创新引擎。中医馆联盟应当设立科技创新委员会,汇集更多关注中医高科技创新的专家学者,使其成为中医馆联盟推动创新的主导力量。在宇观创新的全球化时代,中医馆联盟还要注重借助全球资源推动中医服务事业创新。中医馆联盟组织的学术会议、交流活动,应当吸纳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医馆代表。中医馆联盟甚至可以建立一个海外中医馆专委会,汇聚世界各地中医馆的力量推动中医馆创新。中医馆事业不仅要为中国人服务,还要为世界人民服务,中医馆联盟要成为面向全球推动中医创新的中医服务行业组织。

  中医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与之相关的经济创新。从经济学角度讲,任何事业,没有一个正向的现金流,没有稳定的投资支持,没有良好的财经政策扶持,没有来自社会各界的善款捐助,都不可能蓬勃发展。财富对于事业的滋养,就像庄稼的肥料一样重要。在盐碱地上种下好苗子,也长不成好庄稼。中医馆事业要想健康发展,一定要注重研究与之相关的经济问题。中医馆联盟有必要建立经济专家委员会,邀约更多关心中医馆事业发展的经营管理专家、金融投资专家、财税专家、慈善公益专家等,共商支持、扶持中医馆事业发展的各类经济问题。只有让财税政策、投资导向、消费时尚、善款流向等更加有利于中医馆事业的发展,再加上中医馆自身不断完善的服务创新和经营创新,中医馆事业才能财源滚滚,兴旺发达。

  (郭夏,新生经济学创始人,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新生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特邀专家,《解码经济——新生经济学导论》作者,中国经济网特邀财经评论员、评论理论频道专栏作者。)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立法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撑腰

充分发挥党建在中医药海外拓展中的作用

既要“打地鼠” 又要治土壤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药械-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