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外处方市场的裂变正在从内部和外部同时被撬动
而普药市场将最先感受这一变化
被流出的处方
日前,有报道显示,安徽医科大学一附院门诊大楼挂起条幅,提醒患者“医院严禁医疗卫生人员介绍患者到院外指定地点购买药品和医疗器材”。
根据合肥新闻频道内容,由于爱人鼻子一直有流鼻涕等不适症状,上月中旬,小郑带着爱人来到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挂了王恩普医生的专家号。在查看病情后,王恩普医生为小郑的爱人开出了,普利敏片剂和顺妥敏喷剂的处方。但是,这处方单抬头上注明的取药地点,竟是医院外的一家药房。
随后,小郑拿着这张注明了皖健大药房的处方单,找到了这家药房,两种药一共花去了400多元,分别是普林敏三盒268.5元,顺妥敏一瓶138元。
而至于为什么不用药房的鼻炎药,选择普利敏、顺妥敏,王恩普医生的答复与药房工作人员的说法如出一辙——其他药的效果不好。
伴随系列的医改政策,包括2017年公立医院药占比降至30%以内、对医生多点执业的激励政策、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推动药品流通资源的合理配置等等,处方外流已经同时从内外部撬动处方药市场的传统格局。
“处方药现在正处于一个渠道心肌梗死的状态,主要是因为药品流通过程中过度行政化。药品经过招标才能进医院,权利过度集中必将导致腐败。因此,通过处方外流摆脱行政干预,让市场驱动处方药市场是大势所趋”。百洋药业董事长付刚此前评论院外市场变局时指出。
处方药市场裂变
事实上,这一市场的变化早已悄然发生。
2016年12月1日,北京宝来通数据研究院发布《2016中国处方药院外市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药品市场增速继续放缓,县域与基层市场成处方药市场增长生力军,随着医药分开相关政策的持续推进,处方药的分布渠道将发生很大变化。
医药电商和新兴的DTP模式也成为行业热点,增长迅速——报告预测,到2020年,处方药院外市场总容量将超过4000亿元。
报告指出,系列文件的出台直接推动了这一变化的出现。
2014年《关于落实2014年度医改重点任务提升药品流通服务水平和效率工作的通知》要求推进包括零售药店承担医疗机构门诊药房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改革。
2016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指出,禁止医院限制处方外流,患者可自主选择在医院门诊药房或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 预计在处方外流政策推动下,零售终端将部分承接受政策影响而被挤压的医院终端药品处方量,基层终端和网上药店的发展也将分食一部分外流的处方药。
而采购新政7号文和70号文的影响,公立医院对于药品采购方式更加严苛,招投标压力下药价不断杀低,加之降低药占比和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率等政策,都严重碾压了处方药在院内的生存空间。
与此同时,近年来各省对于辅助用药都开始进行不同程度的用药管控,进一步增加了院内处方药的销售压力,也迫使处方药企谋求院外渠道。
从现状看,院外处方药主要集中在零售市场,零售市场处方药销售规模呈持续增长态势,预计2016年零售市场处方药销量将达1189亿元人民币。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8月,广西柳州市已在该市市属5家医院试点处方外流工作,这是继《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对外发布后,国内第一个公开试点处方外流的城市。
根据柳州市对外发布的信息显示,自当年8月1日起,柳州市内5家市属医院医生在门诊开出口服类处方药后,再借由分级诊疗平台,让患者自主选择在医院或在医院外的社会药房取药。柳州市同时规定,社会药房必须按照处方发药,价格不能高于中标价格和医院的销售价格。
而此前的2015年10月8日,柳州市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机制,医院药品逐步实现零差率销售。
零加成等政策组合拳之下,院外处方具备了迈出实质一步的环境和基础;而两年前这一地区的经历,现今正在全国上演。
“今年的医改任务中明确了两个时间点,一是在今年7月31日前,所有地市必须要拿出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第二是9月30日前,全国所有的城市公立医院都要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5月1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就2017年深化医改重点工作任务举行专题发布会,国务院医改办专职副主任梁万年司长说。
据市场机构预测,处方外流的理论增量空间短期超过2000亿,到2020年将达到9000亿。预计处方外流放开之后,门诊用药中将有很大部分药品通过零售终端销售。在处方外流真正实现后,未来大部分药品的市场会逐渐开始向药房或者基层、社区医院转移,同时,普药价格的竞争也会逐步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