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民族药材资源、特有的地缘优势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让中医药壮瑶医药成为我区独具特色的健康服务资源。“十二五”以来,我区做好顶层设计,出台一系列法规、政策、文件助推壮瑶医药发展。
当前,我区壮瑶医药服务水平、科研水平连上新台阶,壮医药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体系,瑶医药也得到了较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壮瑶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在有效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顶层谋划护航中医药壮瑶医药
“‘十二五’期间,我区的中医药民族医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
中医药壮瑶医药事业的发展,首先得益于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顶层设计。“十二五”时期,我区确立了建设中医药民族医药西部强区的发展目标,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保驾护航——2009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颁布《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2011年,自治区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和《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等系列文件,成立了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领导小组,协调实施推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十大重点工程”和中医药壮瑶医药“三名”(即名医、名药、名院)战略,并召开了全区中医药壮瑶医药大会。2016年,自治区政府《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2020)》发布,为“十三五”时期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谋划带来了大投入,大投入产生了大产出。“十二五”以来,我区在中医药壮瑶医药方面累计投入中央、自治区专项资金近70亿元,相关基础建设、重点专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民族民间医药挖掘整理等工作,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构建中医药壮瑶医药体系服务民生
建设中的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已经初露雏形。“整体项目有望今年5月底完工,2018年上半年投入使用。”院长覃裕旺表示。广西国际壮医医院集医疗、保健、预防、康复、教学、科研和国际交流为一体,对整合我区壮瑶医药资源、推进其发展都有积极影响,惠及八桂乃至东盟各国。
目前,广西拥有各类中医民族医医疗机构1800所,其中中医类医院109所、公立中医医院91所、中西医结合医院14所、民族医院4所;公立中医类医院98所,非公立中医类医院11所;三级医院16所,二级医院62所。
人才培养是构建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我区在贺州、百色、河池、贵港等地设立了20个广西名老中医工作站,培训基层中医民族医骨干。目前,全区有国医大师1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9名;桂派中医大师28名,广西名老中医39名,广西名中医97名;全国基层名老中医16名,广西乡村名中医109名。国家级、自治区级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5个,全区设立7个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相关学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不同层次的民族医药教育,高等院校中医壮瑶医类专业在校生规模达到3.47万人。
在这一系列保障措施之下,我区初步形成了涵盖城乡的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的中医药壮瑶医药服务体系。全区95.21%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5.66%的乡镇卫生院、85.82%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2.1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这一比例居全国前列。“十二五”末,我区中医类医院诊疗人次数达到了1824.1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7.66%。而其相对低廉的费用,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放大了医改的惠民效果。
不断创新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能力
中医药壮瑶医药是极具潜力的科技资源,我区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传承创新。
首先是整理完善民族医药理论体系。全面开展民族医药文献、民间医药技术的挖掘、整理工作,我区近年来共完成15部民族医药文献的整理和20项壮瑶医药适宜技术的规范化研究及3部壮瑶医药诊疗规范的编写工作,出版了一批壮瑶医药学术专著,编写了一批壮医药主干教材。其中,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适用诊疗技术在全国推广。
经过不断努力,广西的民族医药诊疗标准、诊疗体系已在不断完善,广西实现了壮医执业医师资格开考,广西中医药大学开设了壮瑶医药相关专业。
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以来,我区开展各级各类民族医药科研课题约800多项,共获中药壮瑶药新产品10个、国家新药批准文件3个、专利20件,建立新工艺10个、标准40项,中医药成果获广西科学技术奖励12项。广西已颁布实施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质量标准(第一卷)》《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质量标准(第二卷)》《广西壮族自治区瑶药材质量标准(第一卷)》等标准。
广西药用植物园完成升级改造项目后,药园园林景观、资源保护、科研能力、成果产出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升,世界级药用植物园的雏形已经形成。继续推进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累计发表植物新种26种、发现中国新记录属两个和新记录种4种、广西新记录属4个和新记录种49种,支持墨脱普查发现西藏新记录种两种。通过广西中药资源普查获得的植物新分类群整理的成果再创新高,远远超过全国其他试点省区。
利用区位优势服务“一带一路”
凭借医药资源优势,我区大力开拓东盟市场,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成为全国8个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之一。2013年,随着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广西)成立,我区积极加强与东盟国家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交流合作,为东盟国家培养中医人才,不断推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
从1976年首批越南短期中医培训在广西中医药大学开班,我区就开启了对外中医药教育的序幕。截至今年初,广西中医药大学已为4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500多名留学生和进修生,涵盖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中药等专业方向和本科、硕士研究生等不同教育层次。近年来,我区承办了多次有影响的国际会议。2006年、2016年,在南宁召开的第九届和第十六届国际传统药物学大会,向世界展示了广西乃至中国在药用资源保护与发展上的成果。2009年至2016年,我区成功举办四届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与东盟10国就传统医药合作达成一致并共同发表《南宁宣言》,发起《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与合作倡议书》,引起东盟各国的积极反响。
广西药用植物园与东盟、欧盟、美国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2016年末获批“国家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广西中医药大学等机构和东盟国家、港澳台地区相关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以韦贵康教授为代表的“韦氏整脊手法”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深受欢迎,在东盟国家形成了“整脊手法广西流派”。
随着水平和能力的不断加强,与东盟国家资源互联互通的交流合作增多,广西壮瑶医药在东盟地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