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讯“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创造了新的着力点,更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中医药文化,能否沿着“一带一路”全线“飘香”?这是住豫全国政协委员、河南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主任司富春今年提出来的。
“中医药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就是商贸活动的 重头戏 之一。”司富春介绍,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中医药被频繁纳入中外首脑会谈议题,成为国家层面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国家层面也针对中医药发展提出了不少发展规划,比如2017年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发布《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规划提出,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中医药“一带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2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注册100种中药产品,建设50家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
成绩虽多,机遇正好,但作为业内人士,司富春还是看到了中医药走向国际化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
他表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医疗需求、文化信仰等各不相同,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的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尽管中医药国际贸易近年出现了良好的势头,但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为了加快推进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他特意在全国两会期间就此话题提出建议。比如,因地制宜推进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不同,如欧洲一些国家与我国商议在其国家办医院,开展医疗合作;意大利人口老龄化加速,亟待解决老年人口的医疗保健问题;印度、尼泊尔高血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多等。我国应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医药服务需求的研究,根据各国不同情况出台优惠政策,先“诊病”,再下“药方”。
司富春还提出,创新中医药国际教育模式,能否在国外广泛建立类似“孔子学院”的中医学院?支持中医药院校和国外医疗机构建立“中医学院”“中医培训中心”等教育机构,编著易懂、易学、易用的教材,有效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线下同步教学,探索开展自成体系的中医药学本科或研究生境外教育,培养更多的中医药学国际交流和推广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