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诗词大会火了,掀起了全民读诗热潮,让人们重温诗词的美。对于中医药人而言,诗词不只是美的,更是实用的。一曲《水调歌头·汤头拾趣》可收纳三十个药方名称。诗词中的中医药,将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与诗词的优美韵律完美结合,既便于记忆。
一年元宵节夜,老友在花灯会猜灯谜,电话求助,抛来一句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打一中药),谜底自然是清热凉血的凌霄花。
“是草皆为药,无山不出云。”作为极具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的植物,许多中药如菊花、芍药、菖蒲、黄芪、丁香等,皆为清供佳选、诗中常客。不过严格意义上的中药诗要数药名诗。
药名诗多取当归、熟地、益智等字面含义,或以谐音字隐藏药名,或为药名之谜面,或以药名分嵌于词之首尾,读来不觉有回环往复之趣。古来文人多涉猎医书,盖为求文字之乐,诗客骚人多有药名诗传世。辛弃疾《定风波》邀医生马荀仲同游,词曰“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篇章”,暗藏木香、禹余粮、石膏、防风等药,可谓工巧。最后“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甘松虽为中药,亦不失诗情。然若一味迁就药名,反损诗趣,故药名诗少佳作,如稼轩先生这般,已属不易。
诗专写药性、药理的,确有医家专门研究,称为本草诗。清代赵瑾叔的《本草诗》、朱东樵的《本草诗笺》、陆典的《本草诗》为此类诗集代表。文人也做本草诗,苏东坡曾赞薏苡仁:“不谓蓬狄姿,中有药与粮,春为芡珠园,炊作菰米香。”毕竟药食同源,薏仁兼有二妙,诗也清新素朴。 王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