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药,又被称作基本药物,是指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 效、价廉。但是近十几年来,便宜但有效并且难以被替代的廉价药正在逐渐从市场上消失。一药难求的情况下,黄牛做起了倒卖生意。比如,一盒治疗罕见的婴儿痉 挛症的注射用促皮质素(ACTH)正常零售价只要7.8元,但在很多家医院却难觅踪影,而“黑市”上的售价竟超过了4000元,即使是这样的“天价”,由 于药品本身的稀缺性,也仍然不容易买到。(10月18日《科技日报》)
对一般企业和商家来说,生产和经营的产品能够薄利多销,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效果。但对于许多医药生产和经营的医疗单位和部门来说,这可就不尽然了。原因就是医药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有很大的模糊性,外人很难知道。
俗话说,黄金有价药无价。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利润最大化”思维的诱导下,一些医药生产经营企业就开始绞尽脑汁,在医药包装和价格上“打太 极”了。如果生产及销售廉价药,在同样的生产成本和税收管理政策下,利润率当然会远远低于那些换包装的昂贵的药物。而这也是一些廉价药不受企业待见,被遗 弃消失,而又有一些药品换个名称和包装就涨价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医药代表”的冷对廉价药。众所周知,现在药品的推销主要依靠一些活跃的医药代表,而一些医药代表推销火爆的秘诀也就是用 行贿和回扣开道。医药要达到这个条件,必须要有非常大的利润空间。但我们传统的廉价药品,整个销售价格就是二三十元,甚至几块钱。这点钱即便是连本带利都 返还给医药代表,也许人家都不屑一顾,更别说还要去行贿和回扣了。医药代表不愿意销,一些医院医生为了追求利益,更不愿意给患者使用。于是,廉价药在生产 和经销使用中就落到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地步。而广大患者也只有望而兴叹了。
要让廉价药品受到生产和经营部门的欢迎,仅靠政府部门行政命令,或开几个会,下达几个文件,显然不起作用。如果没有政策和资金的投入,所谓建立 政府储备的方法也难以解决根本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政府部门建立一套辅助廉价药生产和经营的优惠政策。企业如果大批量地生产市场急需的廉价药品,不仅应 享受到政府的税收优惠,资金扶持,更应享受到政府指定销售、医保率先使用等优惠政策。让“薄利多销”在医药行业也能成为一种实打实的经营策略。现在虽然是 商品经济,但政府的监督和调控不容忽视。对待这种廉价药品短缺的现状,政府部门要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