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服务 设为首页 站点地图 用户登录
满族医药理论基础零散传承困难
来源:-    浏览:459   更新时间:2016年10月14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满族医药是中国传统民族医药大家庭中的一员,一些药方至今仍闪耀着智慧光芒。但由于满医学理论不成系统,知识多分散在民间且部分已经失传,当前正面临着传承上的诸多困扰。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满族医药的精华,让它重新焕发青春,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曾为清代宫廷御药

  部分配方欧美热销

  满族医药由中国满族与疾病抗争中摸索总结而形成,已有数百年历史。历史上满族信仰萨满教,因此满族医药曾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满族人发现的药材、使用的药方和治疗手段,往往经过萨满教神职人员的收集、整理、传承。

  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康廷国告诉记者,萨满教的疾病治疗方法是无形的,类似于心理疏导,后来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才增加了有形的药物疗法,“传统医药都有医巫不分的童年,满族医药也不例外。”

  清朝建立后,满族医药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宫廷御制”让满族医药与其他中医药深度融合,到同治年间达到了发展高峰。北京同仁堂是清宫的御用药房,一些满药成为秘方御药,至今在海外都很有知名度。

  满族的“老家”在我国东北地区,依托东北的长白山、大兴安岭,满族人民就地取用地道的药材。“巍巍长白山,茫茫花果川。低头就是药,弯腰把宝 掀”。中国传统民族医药专家诸国本告诉记者,东北满族地区的中药也被称为关外之药,包括人参、细辛、防风、刺五加等知名草药在内的数百种。

  满族医药专家宋玉荣告诉记者,如今在满族乡镇,仍能感受到满族医药的文化遗风尚存。“得了病赶紧扎古扎古(治疗),手碰伤了弄点八股牛(白鲜皮)粉涂伤口上。”只要在深山中的满族乡村,就能听到类似这样的话。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会长葛忠兴说,满药的采集、炮制、用药等方面都与传统中医有区别,很有特色。满族医药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比较迅速,满族先民在生活和实践中形成了灿烂的民族医药文化,他们留下的许多偏方、验方,至今仍旧很有疗效,甚至得到了海外业界人士的认可。

  日本中医学会理事猪越恭也告诉记者,满药与历史上由中国传入日本的“汉方”类似。满族医药中的一些药方对于治疗肝病很有效果,在日本应用很广 泛。德国药学专家舒秀兰博士表示,近年来,欧美的医药界对于天然中草药治疗病症已越来越重视,中国满族医药的一些配方因其疗效良好,已开始得到欧美消费者 的接受和认同,在海外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理论基础不成体系

  人才短缺规范性弱

  一些中国传统医药专家告诉记者,近年来,满药越来越受到业界人士的认可,丹东药业集团于2008年提出了“满药”概念,并根据传统药方开发出了很多具有特色的满药产品,现在很多已经远销到国外的国家和地区。但是,目前满族医药的传承发展却面临着诸多难题。

  首先是满药的理论基础——满族医学目前仍不成体系。很多满族医学的知识分散于东北的老满医中间,有些知识甚至已经失传,整个满医学理论的系统性不强,制约了满族医药的发展。

  康廷国表示,满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可分为满医和满药两个部分,本来传统医药是密不可分的,但到了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是卫生事业,药品是经 济产业,医疗更强调公益属性,而药物需要强调经济属性。民族医学的医生职业受到现代医学的挑战和《执业医师法》的限制,特别是像满族医药这样带有萨满文化 特征的传统医药,更难在当代社会立足,这让满医学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其次是人才短缺,满医传承人少。“现在国内学习传统满族医学的人越来越少,老一代满医渐渐离去,‘接力棒’很难传到下一辈人手里了。”省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长白山满族医药传承人常纪庆,在此前于辽宁丹东举办的满族医药国际论坛上忧心忡忡地说。他现在免费在网络上教授满族医学,已有100多位学 生,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在英国、瑞士、荷兰等国的海外中国人。“相比国内,满族医学在国外却更有市场”。

  此外,满医药的生产和开发目前也正在发生分化。有专家表示,一部分传统的单方、验方,受到新药审批的规范性制约难以开发,很可能随着岁月流逝,被逐步淘汰。一些被发现含有有效的化学成分,成了化学药的原料,开发成了西药。

  诸国本表示,满医现在散落在民间,尚没有政府主导的满医院,满医逐渐衰弱甚至濒临消亡。满药的现状好于满医,以生产“复方木鸡颗粒”等满药闻名海内外的丹东药业集团发展势头旺盛,不仅取得了经济效益,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记者了解到,满族医药现已被列入了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丹东药业集团被辽宁省政府授予了“满族医药生产基地”。由中国民族医药协会主办的满族医药国际论坛也已经举办了四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医药专家挖掘、研究满族医药。

  传承保护迫在眉睫

  业内人士齐献三计

  记者采访专家了解到,满族医药中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精华,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让满族医药重新焕发出青春。

  第一是尽快建立满医学的理论体系。满药的发掘和应用离不开满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不同于藏医、苗医,满医的基本理论较为零散,不够系统。应该通过 查阅历、考证历史文献、深入民间调查、专题研讨等方式进行系统整理,进而完善理论,建立满医学科,出版我国第一部满医专著,并在此基础上出版满药学专著。 康廷国表示,满医学基本理论体系是满医药产学研等各个领域的基石,也是满医药能够快速发展的核心问题。

  第二是建立起满药的产业体系。满药包括药材、饮片、成药。民间满医用药大多用饮片,满成药如“复方木鸡颗粒”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内外,但满药尚未 形成有氛围的市场效应,开发的潜力巨大。创新满药应用运行机制,应该逐步改进目前满医药发展缓慢和不平衡的态势,逐步建立满医院,变分散满医为有序满医, 成立满医药产业联盟和协会,建立规范化的满药材种植、加工基地等等。通过各个环节的良性联动,逐步使满药的产业体系规模化、最大效益化。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的中药生产企业大约有3000家,但产业集中度低,野生中药材资源破坏严重,部分中药材的品质下降。专家建议,对满医药等 民族医药的生产,应当采取一些特殊政策予以大力支持,既要遵守现代药品生产的规范,又要尊重传统医药的用药习惯,既要保持传统特色又要加强现代研究,将开 发新药与老药的深度开发相结合。

  在中国满药的主要生产地——辽宁省丹东市,目前现有各类药材种植基地120余万亩,种植公司及合作社107户,种植农户近5万户,产出地道药材 100余种。目前,丹东的满族医药及健康产业已经形成以宽甸、凤城及东港北部山区为核心的满族药材种植基地,叫响了中国满药之都的称号。

  第三需要培养起一批真正的满族医药传承人,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血脉不致中断,后继有人。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认识满族医药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用以教育后代。

  专家建议,应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保存和保护民间的满族医药传统,同时借鉴蒙医药和藏医药的发展经验,通过校企联合、建立满药研究机构,推进高校成立满医、满药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药械-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