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指出,该案件一日不定案,北大医药作为上市公司的融资等途径就没办法进行。而每个月的风险警示公告,虽然是正常例行公告,但对投资者的判断也会有一定影响。
针对北大医药“代持门”,监管层的调查还在步步深入。
9月12日晚,北大医药再次发布“股票存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及暂停上市风险的提示性公告”,称公司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目前正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如本公司存在或涉嫌存在欺诈发行或重大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公司股票将被深圳证券交易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并暂停上市。”截至公告发布日,公司尚未收到证监会的最终调查结论。
据悉,从2014年11月18日正式收到中国证监会《调查通知书》到现在,北大医药每个月都披露风险预警信息,累计高达22次。
相关维权律师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这是被证监会调查立案的上市公司每个月一次的例行公告。事实上,自从退市新政推出后,被立案调查的上市公司,只要最后的调查结果没出来,就需要一个月发布一次类似的警示公告。
对此,股民和投资者似乎已司空见惯,有人认为,此举“雷声大雨点小”,有人则认为可能是退市前兆,提醒大家小心。
各方均力证“清白”
2014年11月18日,北大医药发布第一次风险预警。
根据当时公告,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调查通知书》,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决定对公司进行立案调查。
据了解,当时事件的起源是北大医药引入的一项战略投资。一位接近北大医药的知情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北大医药一直希望引入战略投资者,以筹集并购资金。
2013年4月2日,北大医药接到大股东——北大医疗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北大医疗”)的《通知函》,主要内容为:北大医疗拟以公开征集方式,协议转 让其直接持有的和通过全资子公司西南合成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合成集团”)持有的北大医药合计7000万股股票(占总股本11.75%)。
2013年6月,经过筛选,政泉控股以及北大教育基金分别受让4000万股和3000万股,价格为每股9.2元。其中,北京政泉控股有限公司(即“政泉控股”)出资3.68亿元,成为北大医药的第三大股东。2013年9月12日,北大医药宣布股份过户完成。
然而,2014年11月3日,政泉控股突然在官网发布声明称,北大方正CEO李友、北大方正副总裁郭旭光等人炒卖北大医药股票,涉嫌内幕交易,共获利3.55亿元。而北大方正集团是北大医药的控股股东。当天下午,北大医药股票突然临时停牌,停牌前下跌7.57%。
同年11月6日晚,北大医药紧急发布澄清公告,否认存在股票代持和内幕交易等违规行为。
在政泉控股举报实际控制人北大方正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北大医药公告多次澄清之后,投资者开始关注上述举报背后的故事。
相关法律专家告诉记者,上市公司的股东及相关高管是否存在内幕交易,需要监管部门经过核查后才能认定。就政泉控股举报的李友、郭旭光等人涉嫌内幕交易来 看,假设双方确实存在代持行为,有两大因素非常关键:一是涉及代持和操作交易的人员是否属于内幕知情人范围,二是卖出资金是否牵扯到内幕知情人获利。
上述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方正集团和政泉控股出现分歧,或是因为双方此前的一次并购。“政泉控股有意获得主导权,但北大方正不愿让步,当时就结怨了”。
《国际金融报》记者了解到,该人士提及的并购事件发生在2014年2月27日,北大方正旗下方正证券当时公告称,拟以非公开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政泉控股 等五名股东持有的民族证券100%股权,发行价格为6.09元每股,发行股票数量为21.32亿股,收购总金额为129.84亿元。
该知情人士称,通过此前浮出水面的细节来看,可以说,北大医药存在信息披露违规的嫌疑,以李友为首的方正集团高管也难以撇清内幕交易谋利的嫌疑,而政泉控股也不排除隐瞒诸多重要细节。
上述知情人士进一步表示,此次代持风波还有一种可能是:政泉控股出资3.68亿元受让的4000万股在股权转让中,支付一定的保证金之后,或许因流动性紧 张等原因,无法继续缴纳剩余的股权转让款。但是,为了推动北大医药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方正集团方面与政泉控股达成代持协议。2014年 11月,方正集团和政泉控股在一些问题上产生矛盾,导致隐藏在台面下的协议曝光,于是双方开始扯皮。
针对上述信息,《国际金融报》记者试图联系政泉控股方面进行求证,但并未获得相关正面回应。
时至今日,各方涉事者均力证“清白”,北大医药“代持风波事件”也逐渐演变成了一出“悬疑剧”。为此,从2014年12月证监会立案调查至此次公告发布,相关调查结论仍未出台。
代持事实基本认定
在多方“自由搏击”数个来回后,上述知情人士透露,监管层此次立案调查的重点,依然集中在当年“是否存在代持事实”,以及在此前提下是否存在“内幕交易”的问题上。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12月11日,深交所首次就政泉控股与北大方正、北大医药“代持门”事件予以正式处罚:给予公开谴责的处分。
对此,业界认为,深交所的这一决定,是按规定程序做出的,这一处罚的下达,似乎为整个案件的一个关键环节做了定性:基本可认定“代持”事实准确。
而让投资者担心的是,次日,北大医药正式发布退市风险警示,公司股票可能存在退市或暂停上市的风险。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若代持事实最终成立,监管层首要处罚点就在于,北大医药重大信息披露违规。“目前,监管方面也正在就有关资金的来源和去向进行反复取证调查,具体调查的进展目前还无法透露”。
上述知情人士认为,该案涉及层面较广,影响巨大,从该案件持续调查两年之久可看出,监管层对此案慎之又慎。“只要北大医药不存在涉嫌欺诈发行,且能证明其在该事件上不知情,那么北大医药就能逃过退市命运”。
虽然存在退市风险,北大医药的盈利似乎并未受到影响。
北大医药2015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净利润2502.86万元,同比增长192.34%;2016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实现净利润1169万元,同比增长109.59%。公司经营能力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但记者发现,该公司2015年主营药品制造业营收大幅下降29.76%,药品流通业涨幅不明显,仅为4.95%。
根据公开资料,北大医药原以生产大宗原料药为主营业务,受原料药周期性产能过剩、国家环保标准提升、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主要产品价格、销量下滑显著。
为此,北大医药采取转型措施应对困境。2015年,北大医药研发人员同比减少234人,研发资金则骤减80%,几乎是彻底取消了其主营业务的地位。
与此同时,2015年7月,北大医药将旗下4家原料药资产公司的股权转让,获取约7.65亿元现金流。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不再持有上述4家子公司的股权,彻底剥离原料药资产和业务,保留制剂业务、药品及医疗器械流通业务以及医疗服务业务。
北大医药表示,2016年上半年,国内医药行业增速略有回升,但整体依然处于稳中趋缓的发展态势。在医药、医疗、医保三医联动改革的持续推进中,分级诊 疗、两票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行业政策的相继落地,给医药医疗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公司原料药业务剥离之后,集中优势资源, 发展制剂生产销售、医药流通以及医疗服务业务,以内生式及外延式相结合的方式,抓住政策及行业发展机遇,使公司业务结构得以优化,盈利能力有所提高。
此外,业务转型期也伴随着一系列人事变动,仅半年时间里,北大医药5名副总裁连续辞职。最近一次是今年7月5日晚间,北大医药发布公告称,董事兼副总裁隋国平因个人原因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