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拉萨9月13日讯(记者 魏金金)今年是
西藏门 孜康建院100周年,在门孜康走过的100年历程中,民主改革后的57年,是藏医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藏医药各项工作发生了前所 未有的发展。在第三届藏博会期间,中国西藏首届藏医药国际论坛13日在拉萨召开,来自国内外各级领导及藏医界专家学者百余人共同参加。
据悉,藏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3800多年历史,在发展的长河中,广泛吸收其他民族医药学精华、形成了历史悠久、理论体系完 整,临床经验丰富、文化载体多样的藏医药学理论和实践体系。如今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7项,西藏自治区非遗项目12项。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的前身是1916年斋康吉恰堪布和钦热诺布大师在拉萨创立的“门孜康”,即藏医历算学院。初期规模不大,有藏医和天文历算两个专业,同时配置藏药,每年编织历书并发行到藏区各地和周边国家。
藏医院院长益西央宗在论坛中详细介绍了藏医院的发展历程。藏医院在2009年自治区藏医院被确定全国唯一国家级民族医临床研究基地;2013年被国家中 医药管理局确定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014年被列为全国“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单位”,同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首届中医药科技推广先进集 体”称号;2015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藏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益西央宗表示,今后藏医院将打造一批藏医疗效显著的区域诊疗中心,努力取得藏医药临 床、文献、药物、天文历算和濒危藏药材人工种植研究的更新成果。
洛桑江村现场发言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在发言中谈到,西藏是藏医药地发祥地、资源地、传承地,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重视藏医药事业地发展,先后3次 召开全区藏医药发展大会,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藏医药发展地政策和措施。“十二五”以来,国家先后投入8亿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藏医药事业发展。如 今,藏医药管理、医疗、教育、科研邓机构逐步完善,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藏药生产已步入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轨道, 藏医药文化交流日益繁荣。
论坛现场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中,明确提出要把藏医药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加以扶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在健康大会上明 确指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2016年年初,国务院发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2016—2030)》,诸此之类都为包括各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振兴发展做了很好的顶层设计。尽管如此,当前我国的民族医药发展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 题,包括服务资源不足,布局、结构仍需加快调整,服务能力需着力提升;传承创新对发展的驱动力不强;人才匮乏问题突出;藏医药在民族医药中发展相对较快, 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等。
王国强发言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 致辞中谈到,藏医药是起源和根植于西藏的优秀民族医药,发展藏医药不仅是重要的医疗和学术问题,更是事关民族感情、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 繁荣的大局。我们需要把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这需要:首先切实提高藏医药服务能力,重视基层藏医医疗机构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看 病就医需求;二是切实加大藏医药传承创新力度,运用好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研究方法,做好藏医药基础研究,加快藏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三是切实强化藏 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加大倾斜力度,吸引更多的人才去基层;四是切实加强藏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加强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藏医药文化典籍整理保护,争取 将《四部医典》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记忆名录;选派优秀藏医药专家走出国门,扩大藏医药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西藏藏医学院院 长,藏药(拉萨北派藏医水银洗练法)代表性传人尼玛次仁建议,要建立科学的藏医药标准评价体系,借鉴中医及西药的标准,建立符合藏医药特点的藏药注册、审 批制度;健全完善藏成药、藏药材标准,争取更多藏药品种进入医保项目,加快藏医诊治及临床疗效评价等行业性体系建设,尽快开展藏药行业药师资格考试工作。 同时加强藏药保健品开发力度,加快藏药新药的研发工作,加快藏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广和应用。
洛桑江村现场表示,藏医药是独具特色的卫 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丰富的文化资源、珍稀宝贵的生态资源,“十三五”期间,将把发展藏医药作为推进“健康西藏”的重大 战略,紧紧围绕建成覆盖城乡的藏医药服务体系,不断深化改革,注重人才培养和文化保护,注重交流合作,努力促进医疗、教育、科研、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藏医药发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