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何“黄连”被看作清热代表?(杏林寻宝——中华传统医药漫谈))
相传很久以前,四川有个老中医,收了一个名字叫黄连的徒弟,这个徒弟心地善良,勤劳憨厚。
有 一年春天,老中医的小女儿佩佩姑娘外出踏青,带回来了一种开绿色小花的野草,十分好看。小徒弟便帮她把这小草种在了药园里。他每天给药园的中药上肥浇水, 也给那野花浇上一份。第二年夏天,老医生外出给人治病,一个多月没回家。没想到,他的小女儿生了一种奇怪的病,一天天地消瘦。老医生的几位好友医生用了各 种办法,也没有治好小姑娘的病。小徒弟想,小姑娘带回来的绿色野花草,在园中长得如此茂盛,应该用它试一下。于是他拔下这种小草熬水,让小姑娘喝下。说来 奇怪,小姑娘早上喝的,下午病就好多了,再喝了两次,病居然全好了。姑娘对小徒弟说:“这肯定是一味好药材,就是味道太苦了点。”那小徒弟听后黯然道: “也许和我的命一样苦吧!” 不久,小徒弟上山采药,不慎坠入山崖。从此,下落不明。为了纪念这个徒弟,老医生便把这味具有清热解毒,味极苦的野花药材, 取名为“黄连”。
俗语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即道出了其中滋味。黄连又名“味连、川连、鸡爪连”,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冷凉、 湿润之处,属毛莨科黄连属。作为一种常用中药,黄连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因其根茎呈连珠状而色黄,所以称之为“黄连”,其味入口极苦。黄连性味 “苦,寒”,无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苦”,主泄、燥湿、坚阴之功,有清泻火热,泄降气逆,通泻大便,泻火存阴的作用;“寒”与“苦”作用 类似。依据“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治疗原则,黄连普遍应用于热性病当中。
黄连可清热燥湿,用于湿热下痢、痞满、呕吐、泄泻;也可泻火 解毒,用于胃火牙痛、消渴、肝火胁痛、心火烦躁不寐、神昏谵语、吐衄下血、痈肿疮毒、耳目肿痛。不同炮制方法的黄连,效用亦有所不同,生用长于泻火解毒燥 湿,清心与大肠火;酒炒可以引药上行,并可以缓和苦寒之性;姜汁及吴茱萸炒,则辛开苦降,缓和其苦寒害胃之性,并增强降逆止呕作用;猪胆汁炒,长于泻肝胆 火。
黄芩、黄连和黄柏虽然都属清热降火药,但黄芩偏于清上焦火,黄连偏于清中焦火,而黄柏则偏于清下焦火。根据其各自的特点,临床上遇有心炎、肺火时常选黄芩,遇有胃炎时常选黄连,遇有大肠及膀胱湿热火盛时可选黄柏治疗。
我们常把黄连与半夏配伍,可降逆止呕,燥湿化痰,消痞散结。黄连之苦降,可消痰湿所生之热;半夏之辛开,能理痰湿之壅结,除热中之湿。二药为伍,辛开苦降。调肠胃、理气机。用于痰热互结或湿热中阻所致之胸脘胀满,心下痞闷,呕逆欲吐,咳嗽痰粘,肠鸣泄泻,腹部胀痛等病症。
黄 连配肉桂,肉桂辛甘,大热。入肾、脾、心、肝经。可温中补阳,散寒止痛。黄连、肉桂为伍,出自《韩氏医通》,因可使水火既济,阴阳交泰,故有交泰丸之名。 其中黄连善清心热,泻心火;肉桂长于和心血,还可温肾水,使之上济于心,并能引火归元。二药为伍,寒热并用,有上泻心火,下温肾水,交通心肾之妙,治心肾 不交之心烦,失眠等病症。心火旺黄连量偏大,肾水寒肉桂量宜增。
黄连配吴茱萸,黄连善清泻胃热,胃火降则其气自和,配辛热之吴茱萸,一者疏肝解郁,以使肝气条达,郁结得开;二者反佐以制黄连之寒,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三者取其下气之用,以和胃降逆;四者可引领黄连入肝经。如此一味而功兼四用,二药合用,共收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效。
总之,黄连作为清热药的代表,在临床中应用广泛。针对不同的疾病、不同的证型,准确把握黄连的用法剂量可发挥其最正确的功效。
(作者为北京朝阳区中医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