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医药分开,破除以药养医的问题已经不是新话题。早在1997年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最早提出,要“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 理”。在2002年2月,国务院八部委联合发文,明确指出,“解决当前存在的以药养医问题,必须切断医疗机构和药品营销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联系。要在逐步 规范财政补助方式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把医院的门诊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独立核算、照章纳税”。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 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试点城市所有公立医院推进医药分开。
那医药分离之后,医院的收入减少,医生会受到什么影响?成本会不会转嫁给患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继晔在做客中国经济网《经济热点面对面》时表示, 医药分离并不难,但是医生的劳动价值靠挂号费无法实现,只能靠医药养医,医药分离的前提是能够将医生的劳动价值体现出来,这样才会有优秀的人才从事医生职 业。
胡继晔介绍说,一些大医院的医生需要在医学院读书五到八年,而他们的挂号费一般是一个病人四块钱,“四块钱在北京都不够理个发的。这怎么能体现医生的价值?怎么能吸引优秀的人才学医?现在有的医生的子女都不愿意去学医,这是我们医改必须解决的。”
他以医改试点三明为例,“三明的医生工资提高到了社会平均工资的三到五倍,这就是非常大的力度。”在问及三明模式是否具有可复制性时,胡继晔算了一 笔账,“虽然三明的政府支出多了两亿六,但三明的药品费用从2011年的九个亿降到2013年的五亿多,医保基金从2010年亏损1.44亿到2014年 结余了8600多万。医药分离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药品降价,比如奥美拉挫钠从256块钱降到了不足十块钱,药商都躲着三明走,因为挣不到钱,这说明医药分 离的三明模式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中国经济网记者 贾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