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服务 设为首页 站点地图 用户登录
新药研发吃力不讨好
来源:-    浏览:570   更新时间:2014年05月13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工信部数据显示,仅2013年全年国内企业间共发生并购150起以上,交易金额350亿元以上。这一浪潮也延续到了2014年。
 
  跨国制药巨头面临专利悬崖与新品研发不力的困境,使那些以产品推动业绩的药企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在研发费用难以提高的情况下,跨国药企选择了将有限的资金投入更有把握的领域,并通过兼并重组聚焦业务,以减少损失,降低风险。
 
  在国内制药行业,由于行业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并因此导致行业恶性竞争,国家一直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进行资源优化。不过,对很多手握资金的上市公司来说,并购也不是简单的事情——一些品种如同鸡肋,需要被市场淘汰,而真正好的品种又可遇不可求。
 
  尽管在企业规模、研发投入、专利产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无论跨国药企还是国内制药企业,都面临着共同的品种难题。
 
  数据显示,全球前20大药企平均有35%的药品于2009~2013年间专利到期。到2015年仿制药将占全球药物市场一半的份额。
 
  麦肯锡咨询(中国)董事王锦在近日举行的第25届中国医药(行情,问诊)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在过去20年当中,全球十大制药企业总的研发投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例从以前的10%不断增长,现在已几乎接近17%。与此同时,药品研发的经济回报率从以前的15%已经降到5%。
 
  新药研发似乎成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原研药领域一直具备高投入、高风险与高回报的特点,随着新药研发的失败率越来越高,为了保持行业领先地位,资源重组成为一条捷径。然而,有分析人士开始担忧,如果制药企业放弃自主研发而一味追求依靠吞并做大做强,新药研发势必受到严重影响。
 
  其实,跨国药企的这种并购思路,对国内药企来说具备借鉴意义。一名医药上市公司高层就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国内制药行业以中小企业居多,行业较为分散,亟待整合。而近来跨国药企间的并购是一种资源的优化重组,国内企业也可以借鉴。“比如我用占比较小的生物药换你的化学药,使双方能成为各领域的领军企业。未来行业可以去探讨这种并购重组的可行性。”
 
  但与跨国药企相比,我国制药行业在研发投入方面更加问题重重。长期以来,我国医药行业的研发都处于一个恶性循环中:生产利润低,很难投入研发创新,最终导致长期的同质化竞争,产品价格低,利润更少。此外,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偏弱,这导致了药企不愿意承担新药研发周期长和失败率高的风险。
 
  “直接收购品种是捷径,但要长远发展,必须依靠研发创新。”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如今,跨国药企正在瘦身以聚焦主业。对跨国药企来说,这或许将帮助它们集中精力在优势领域的研发上有所突破。正如近日默沙东与拜耳达成最终协议,以142亿美元的价格将健康消费品业务出售给拜耳。默沙东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福维泽(KennethC.Frazier)就表示:“通过释放健康消费品业务的价值,通过有针对性的投资,我们不断强化公司的产品组合和在研产品线,从而朝着领先的研发型生物制药企业的目标迈进。”
 
  而国内企业还在壮大自身。兼并浪潮之中,落后产能需要被淘汰,领先药企将不断壮大。当行业集中度提高后,企业是否具备更强的研发投入能力与意愿?市场正拭目以待。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药械-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