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期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进一步扩大,以及国家相关部委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各方资本竞相并购或新建医院正形成新一轮办医热潮。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医药投资者表示,医疗供需“剪刀差”和,让投资县级医院行情普遍看涨。一些专家和业内人士建议,政府部门切实担负起规则制定者与公益守护者的职能,进一步释放社会资本办医活力。
社会资本“抢滩”加快医院布局
争相布局投资医院,“抢滩”医疗市场产业链最高点,成为当前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的主要特点。记者采访了解到,近两年来,
药品企业、
医疗器械、金融基金等多领域资本,纷纷加快新建、收购、托管
医院步伐。总部位于上海的复星
医药,去年下半年两个月内先后收购广州南洋肿瘤医院和佛山禅城区中心医院两家大型医院。甘肃上市药企独一味,去年一口气收购四川德阳美好明天医院、邛崃福利医院等五家民营医院股权。
湖北省卫计委统计显示,全省2012年新批准建立的民营医院为32家,2013年则达到130家,呈现总量增加,规模壮大、品牌增强等特点。
社会办医资本触角,也开始频频伸向县级公立医院。去年11月,国内知名上市药企康美药业与吉林梅河口市政府签署协议,一口气打包收购当地妇幼保健院、友谊医院、中医院三家县级公立医院。隶属“国家队”的华润医疗,在已收购昆明市儿童医院、广州三九脑壳医院等5家公立医院情况下,去年一直在洽谈收购高州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副院长方鹏骞认为,相较于10年前民间资本办医“各地冒烟”,当下社会资本基层办医潮存在三大特点:办医主体从“农民办医”变成“资本办医”,专业化程度大幅提升;办医方式从以新建医院为主变成新建与并购并重,投资办医效率显著提高;医院运营从短期逐利的“种草”模式转向长期回报的“种树”模式。
方鹏骞表示,近期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进一步扩大至覆盖全国50%以上县,以及国家发改委、卫计委等三部委出台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等一揽子政策措施陆续出台,无疑为社会资本办医注入“强心针”。伴随着资本抢滩办医,规模质量提升,新一轮办医潮无疑对我国总量不足的医疗卫生资源,将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