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服务 设为首页 站点地图 用户登录
发改委拟对高值医用耗材实施价格管制
来源:-    浏览:   更新时间:2006年07月21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北京现代商报报道,一个心脏介入手术,患者花在医疗耗材上的费用竟占到整个手术费用的84%;一套手术耗材,用到患者身上时的价格竟是出厂价的3倍多……高值医疗耗材价格的严重扭曲已经引起了国家发改委的重视。上周,《关于加强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价格监测和管理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网上公示,预示了昂贵手术账单“消肿”的日子为时不远了。   医用耗材平均加价2-3 倍   医用耗材从出厂(或进口)到医院销售给患者,平均加价都在2-3倍,个别产品甚至多达十几倍。 “看病贵”一直是百姓在就医时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而看病花钱最多的就要数各种介入手术了,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几十万元。介入手术费用为何如此高昂?让我们看一看山东一位患者的手术账单。   冠心病缠身的叶大爷不久前做了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医生在他的冠状动脉中植入一个支架,以便让血液流通顺畅。叶大爷手术当天的费用如下:整个医疗费用5.47万多元。其中,需要植入体内的支架和各种辅助器械就要4.6万多元,占手术费用的84%;检查化验费4400多元;药品约2300元;医生诊疗费和手术费加起来2000元,还占不到整个医疗费用的4%。   小小耗材为何贵得惊人?其真正的价值究竟如何?国家发改委的课题组通过对4类植(介)入类医疗器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医用耗材一般从出厂(或进口)到医院销售给患者,平均加价都在2—3倍,个别产品甚至多达十几倍。数据显示,2005年上半年,心脏起搏器零售价是出厂(或口岸)价的3.23倍、导管2.65倍、支架2.28倍、髋关节3.49倍。   可别小看这2-3倍的加价,因为它是建立在几千、上万元的高昂出厂价基础上的。事实上,植(介)入类医疗器械由于技术含量较高,目前不仅国内甚至国际上能够生产的厂商本来就屈指可数,而在一个区域内,一家生产商通常只会选择一到两家经销商。因此与竞争惨烈的药品市场相比,高值耗材的生产和经销竞争并不激烈,而市场垄断的结果就是价格垄断。   医生、医疗机构在高值耗材的使用上也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与药品类似,医疗机构也是在医疗耗材进价的基础上加收一个百分比,因此耗材费用越高,医院的收入也越高。虽然花钱买单的是患者,可由于知识不对等,使用哪种耗材其决定权还是掌握在医生手中。昂贵的耗材当然更加符合医院、医生的利益。   发改委要向流通环节开刀   6000元以上的流通环节最高流通差价率为25%,公立医院销售给患者,最高加价300元。   根据日前公布的征求意见稿,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从50元以下到6000元以上,共划分成了7档价格区间,(见表1),其中6000元以上的流通环节最高流通差价率仅为25%,大大压缩了价格的可操作空间。此次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出售监测目录内的产品,不得超过规定的差率加价(见表2),其中产品销售价格按实际购进价最高加价300元。   为了使价格更加透明,发改委要求今后纳入监测的第一批医疗器械出厂价必须即时上报。   “列入监测目录的产品,属于国内生产的,生产企业应在每月底前5个工作日内报告当月实际出厂价格等;属于境外进口的,生产企业或国内进口代理(经销)企业应在产品进入口岸,验关放行后10个工作日内报告到岸价格和进口供应价格等。批发企业经销国产和进口产品,应在购进后10个工作日内报告该批购进产品的采购价格。”   对于擅自提价的行为,发改委也给出了对策:“列入监测目录的产品,在价格明显上涨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责成生产企业或进口代理(经销)企业说明价格上涨理由,并将有关情况向社会公开发布。” 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医疗器械属于企业自主定价的范畴,这次拟对部分医疗器械价格进行干预,是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依据《价格法》有关条款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主要思路是,通过加强价格监测、发布市场价格信息等方式,发挥舆论监督和行业自律作用,规范企业定价行为,引导企业合理确定价格。同时,对流通环节加价率进行适当限制。   观点   品种繁多、医生偏好、患者买贵不买贱,药械价格管理面临三大难题。 价格监管能否奏效 政府对流通环节价格进行限制,目的是保护患者利益,减轻医疗负担。然而,价格管制真能奏效吗?目前来看,至少存在三大难题。首先,管理的难度太大。目前医疗器械有几十大类,每大类都有成百上千个型号或品种,政府不可能一一过问,纳入监管的只能是很小的一部分(见表3)。而且,它们也并非不能被替代。医疗器械不仅行业没有统一标准,不同企业生产的同一品种也有差异,非常复杂。随着技术不断发展,许多器械稍做改动就能成为新型号、新规格、新产品。所以,即便规定了流通差率,如果出厂价大幅提升,最终到达患者手里的还将是高价耗材。   其次,医疗器械的使用操作复杂,技术要求很高。生产企业往往需要对医生进行培训,这一方面增加了医疗器械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医生对该企业产品的偏好。这种偏好使不同品牌产品在同一家医院难以竞争,进而形成品牌的价格垄断。   第三,医疗器械对维持生命或改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对于使用高值医疗器械的患者而言,一生可能只使用这一次。因此,大都会选择档次高、价格贵的产品。患者买贵不买贱的心理也使得高值医疗器械价格不易回落。以药物释放支架为例,进口产品单价2.5万元左右,国产单价1.5万元左右,而多数患者会选择前者。   无论如何,对于已习惯于平均加价2-3倍的生产经营企业来说,25%的流通差价率无疑是一道“紧箍咒”,甚至可能会动摇经销商的生存基础。而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这项措施一旦实施,医疗耗材的价格势必会降下来,这无疑是件大大的好事。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药械-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