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迪雅可能增加病患心血管疾病发病率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现任主编杰弗瑞·戴森要求,尽量剔除有明显倾向性的论文
美国一本权威医学期刊对其在过去一年中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发现,一年间共刊发了73篇有关新药研发、FDA准入药物(自2000年起)和药物试验的文章,其中多达60篇由制药企业提供资助,有50篇论文的作者是制药企业的员工。
在如今的新药研发过程中,制药企业会赞助研究机构,给研究人员发奖金,制药企业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它们甚至已经能够左右药物的实验结果,让研究人员得出一份有利于自己的报告。
开发创新药物并将其推向市场,这本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根本没有捷径可走。证明新药对疾病有效、对人体安全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做出这一判断的应当是一个对公众健康负责的公正机构,而不是对股东股票价格负责的制药公司。
60篇
一年73篇论文中受药企资助的文章数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医学杂志,上面发表的文章却常常能透露出制药公司及其员工对医药界的巨大影响。
根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消息,截至今年8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一年的时间里共刊发了73篇有关新药研发、FDA准入药物 (自2000年起)和药物试验的文章。其中有60篇由制药企业提供资助,有50篇由制药企业员工共同完成写作,还有37篇的作者虽然看似与制药企业无关,但都通过演讲费、顾问费等各种形式得到制药企业资助。
不仅仅是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受制于制药企业,制药企业参与并影响药物研发或实验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见怪不怪”了。
早些年,药物研发实验是完全由政府出资赞助的,大约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药企开始投资赞助药物研发与试验,而且资助金额越来越大。 2011年,美国药企在药物实验方面投了3900万美元,同期,美国最大的医学研究与资助机构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投入是3100万美元。
制药企业花了这么多钱,确实对新药的研发和疾病的治疗有所裨益,但他们最根本的目的可并不是为了公众的健康,而是寻求高额利润。全球财富500强中的美国十大制药公司在2002年的销售总额为2710亿美元,而它们当年在研发新药上的花费是310亿美元,仅是销售额的14%,但利润率却达到了17%,达360亿美元。利润远远高出研发成本。
鉴于企业一心追求的只有利润,受制药企业资助的研究单位就变得具有偏向性。企业如果想改进他们的药物,就可以将实验导向有利于他们的结果。比如,选择立场观点接近的科学家与研究人员;使用某种策略使药物实验效果比实际效果更好;一旦在实验中显示出任何问题,他们可以马上要求停止试验;哪怕研究人员真的在最后得出了一份不利于赞助公司新药的报告,制药公司也可以通过各种方法阻止其发表。
3.6倍
研究所使实验结果更偏向提供赞助的药企
不少曾在上市初期好评如潮但最后却被FDA禁售(或限售)的药物,都是由制药企业出资研发的,例如默沙东公司的Vioxx(用于治疗关节炎和急性疼痛)。Vioxx1999年上市之初,《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也曾经刊登过一篇报告,满篇都在说Vioxx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对肠胃没有伤害。该报告的作者恰恰就是默沙东公司旗下的两名研究员。
Vioxx一度成为默沙东公司的拳头产品,销售到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Vioxx在中国的商品名为万络(罗非昔布片),2001年开始在我国销售。
直到5年后,这篇报告的作者承认,他们在研究Vioxx对心脏的副作用时,忽略了一些关键性的数据关联,导致公众对于Vioxx的安全性有了 “误解”。一项由FDA牵头的研究显示,服用Vioxx可能已经在美国引起了超过2.7万起心脏病发作和心脏性猝死的病例。上市仅5年后,Vioxx于2004年退出市场。
2004年10月9日,默沙东开始在我国回收万络。 2007年,默沙东同意支付48.5亿美元来处理有关Vioxx引发心脏病和其他疾病的产品责任诉讼。
另外还有些由制药公司研发、曾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过报告的药品,在后来的实际使用中则被证实效果与报告所述完全相反。例如安进公司的治疗贫血药品Epogen (促红细胞生成素)和心脏衰竭药物Natrecor(奈西立肽),被其他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最初的实验结果并不“靠谱”。当然了,这样的矛盾也并非完全因为研究人员想讨好企业,毕竟错误也是科学研究的正常部分。
但是耶鲁大学医学院教授约瑟夫·罗斯确信,制药企业的赞助确实对医药研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贾斯丁·贝克尔曼在其发表的一份分析文章中称,不少研究机构都会使结论更偏向于赞助的制药企业,这一可能性比那些受政府或非营利性团体出资赞助的研究机构,高出了3.6倍。
在出资赞助的同时,这些制药企业也将这些原本非营利性的研究院变成了自家的研发机构,主要目标变成了公司利益。俗话说:“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 ”当制药企业已经成为一个研究机构的“衣食父母”,谁又敢忤逆“父母”的意思,给出一份“父母”不满意的报告呢?
8.3万 巨头新药上市4年引发的心脏病致死病例
对于制药业巨头葛兰素史克公司来说,2006年发表在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长达17页的报告无疑是一则利好消息。这篇报告将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发的新药文迪雅(罗格列酮)与其它两种治疗型糖尿病的药物进行了比较,号称文迪雅是其中疗效最好的。
葛兰素史克的高级副总裁罗森·马嘎尔尼在接受采访时称:“我们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大量例证,清晰无误地证明,使用文迪雅比普通的治疗更加有效。 ”
然而,只有细心的读者才可能在这篇长长的报告中发现,药品研究与药品制造企业之间有着丝丝缕缕的经济关系。这篇报告由11名作者联合完成,其中有4人是葛兰素史克的员工,并拥有公司股份,其余7人均不同程度地获得葛兰素史克的经济资助。
尽管报告中收集了4000名患者的使用数据,但研究人员在审视这些数据时却忽视了一条线索文迪雅可能增加病患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这种风险直到文迪雅上市4年后才被充分认识到,直接导致美国食药监局(FDA)禁止其销售。 FDA一名专家指证,共有8.3万起因心脏病发致死的病例与文迪雅的使用有关。
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诊所的心脏病专家史蒂文·尼森早在2007年已就这一风险警告过葛兰素史克:“仔细看那些研究数据就能从中发现警告信号,但他们(葛兰素史克)太相信自己了。”
50% 医生愿首选药企研发的药物作为处方药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医学协会所出版的同行评审性质之医学期刊。由于马萨诸塞州医学协会是一个非营利性机构,杂志收入主要来自广告和发行。
该杂志主要提供重要的、未被刊登过的研究成果、临床发现以及观点。注重文章的实用性,文章多为指导临床实践。杂志编辑部有非常严格的审稿程序,稿件的处理流程通常需10—12周。每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能收到约5000份来稿,10名编辑 (9名医生和1名遗传学家)将对来稿进行第一轮筛选,然后将通过的稿件交给审稿人。尽管这些审稿人并不能看到全部的实验数据,但也还是能根据文章中提到的数据,分辨作者是否故意夸大了药品效果。
现任总编、哈佛医学院教授杰弗瑞·戴森表示:“如果我们看到的实验数据只是很普通的结果,但文章作者却将药物效果吹得天花乱坠,那我们就会花费很多时间去反复推敲。 ”
这些年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一直在努力降低论文对赞助商的偏向。1984年,杂志发布了一项新规定,所有来稿都必须注明资金来源和资助方,2001年开始要求作者详细列明赞助商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作用,去年起更是要求所有来稿都必须写明研究的每个步骤。
2004年,戴森与其它医学期刊的主编一起推动了一项新规的制订:所有制药企业都必须在一个公开的数据库里登记他们进行的药物试验,从而使药企隐瞒负面试验数据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今年秋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做了一项调查。受访的医生中有一半都表示,愿意首选药企资助研发的药物作为处方药。毕竟,医生又不是神仙,他们也只是从权威的医学类期刊上看到有关新药的报告。看到报告里满篇的好话,医生们就自然会认为这种新药是有效又安全的。
戴森呼吁:“医生们不要只看药物报告的结论,还应该阅读相关数据。尽管有人觉得我太幼稚了,但我相信,绝大部分的医生都有着和我一样的使命感,那就是找出真相,造福病患。”
1.2万 医生征集到一名新药志愿者获得的报酬
玛西娅·安吉尔博士在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工作了20多年。她曾感叹:“以前是制药企业把他们生产的新药拿到大学或政府的研究中心去进行检测和实验,等待结果;而现在呢,他们参与了从研发、检测到报告的每一个步骤,研究人员已经成了企业雇佣的工人。 ”
安吉尔博士还说:“无论是编辑,还是审稿人,抑或是读者,都很难分辨,这些论文得出的结论究竟是否受到了制药企业的影响。 ”
安吉尔曾出版过一本书,名为《制药业的真相》,于2006年在我国首次出版。在书中,她披露了以欧美制药巨头为主导的全球制药业的惊人内幕:制药公司由肩负着 “研发和生产有用药物”使命的机构,逐渐蜕变为巨型的市场营销机器,它们对医药研究,教育和医生执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书中,安吉尔还提到了制药企业是如何在新药上市前的最关键一步临床试验上扰乱整个医药业。为了得到更多的研究对象,制药企业会向医生支付大额奖金。根据美国卫生与公共事务部的一项调查,在临床测试中每征集到一名病患,医生就能获得药企提供的1.2万美元奖励,如果能征集满6名病患,医生还能额外获得3万美元。这种奖金和奖励系统就可能使医生为了获得更多报酬而征集那些不符合条件的人作为测试新药的对象。这样得出来的新药测试结果,自然不太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