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五”规划中,对医药领域制定了全面的蓝图,涵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药流通等等领域。
在新医改扩大、专利药过保等国内外利好之下,号称“跑步进入春天”的国内医药领域迎来了新的时代。为此,本文选取了两家生物医药企业、一家医疗器械企业以及一家医药流通企业,试图从产业链的全貌扫描当下个体在管理上“疾走”的奋斗现状。
生物保“先”在把握住生物医药的机遇之下,依生生物在如何继续保持先进性上下足了功夫。
《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的出台使生物制药的概念变得炙手可热,预计在“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对生物医药产业的财政扶持资金将超过400亿元,远超过“十一五”期间的190亿元。
“十二五”对生物技术的重视程度将会促使中国生物制药产业进入一个整合阶段,2013年会是一个门槛,”依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CFO邵辉说,“未来政策上的倾斜带来的具体帮助很难预计,想要在大浪淘沙中立稳脚跟,需要依靠不断创新满足市场需求,保持产品的领先性。企业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生物制药的春天
伴随传统化学制药黄金时代的结束,新化学药品数量下降,在世界范围内,生物技术药物已经成为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领域。随着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与人类疾病发展相关的靶标被确定,生物制药将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制药企业在研发上投入不足已成为一个业界普遍存在的问题,由此也造成了与国际上的差距。邵辉表示,许多在美国生物制药领域稀松平常的技术,在中国仍然很新鲜,中国的生物制药虽然正在加速追赶,但只在某些点有所突破,整体上还存在大约30年的差距。
生物制药有着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等风险,但同时也具有难以复制的优势。相比起化学药专利到期,就会引起仿制药的竞争激烈,由于生物制药涉及的技术复杂、药物结构非常敏感脆弱,从而使生物制药领域很难出现仿制药。专利保护产品开发的初期,一旦进入市场并拥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将会在未来10年到20年中保持稳定。
在生物制药领域,生物疫苗药物一直维持着较高的景气度,新型疫苗和治疗性疫苗成为了发展方向。邵辉介绍,过去人们对疫苗行业的认识非常简单,但随着近年出现了许多很出色的疫苗产品,比如默克的宫颈癌疫苗,使疫苗从过去的预防性转变成治疗性。治疗性疫苗能够利用现在的生物手段治疗化学药无法治疗的疾病,比如癌症。这使人们意识到疫苗行业又有了新的发展空间,这个空间能够带来极高的利润,并且能够持续较长时间。
当前二类疫苗是市场主体,流感疫苗、狂犬疫苗和乙肝疫苗等迅速崛起。宫颈癌等癌症疫苗、肺炎疫苗、治疗性乙肝疫苗、治疗性艾滋病疫苗等陆续进入临床,备受市场关注。依生生物以生产不含铝佐剂的狂犬病疫苗为主,据邵辉介绍,每年我国有4千万人需要注射狂犬病疫苗,疫苗供应不足,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同时WHO(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疫苗监管体系的认可也开启了我国疫苗产品走向世界的大门,对于已经在国内市场保持稳定市场占有率的依生生物来说,开拓亚洲、非洲等地区的市场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公众似乎有一种偏见,认为国产疫苗不如进口的,但实际上忽视了近年来技术标准提高上的诸多努力。”邵辉说。2011年3月1日WHO宣布中国疫苗监管体系通过了WHO的评估,证明我国疫苗监管体系达到国际标准,从生产、储存到运输等环节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系统,保证疫苗产品通过疾控中心再到病人手中是符合标准的。邵辉介绍,在技术上国内制定的疫苗进入市场的标准很高,甚至许多国际大型药厂都无法达标,比如全球第三大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就是因为生产的疫苗达不到标准而退出了中国市场。这从某种角度可以证明中国市场上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许多进口疫苗的售价往往是国产疫苗的2倍,而其使用的技术很可能仍停留在上个世纪60年代。生物制药的生产工艺尤其复杂,一点的改变就会导致许多后续影响,国际性药厂生产的疫苗供应全世界,企业宁愿选择放弃一个国家的市场,也不愿为此改变复杂的工艺。
双力求存
虽然中国的医药行业被普遍看好,但只有身处其中的企业才知道生存的艰难。国内对药品的监管非常严格,一方面通过不断调整GMP标准促使企业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一方面在价格上实行严格管控。为了满足标准,药企必须加大在生产流程和质量管理上的投入,而与此同时缺乏对价格的控制权,来自上下两端的压力使企业很难获得高速增长。
邵辉认为,2013年将实施GMP新标准,许多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本进行生产设施的更新换代以符合新的药检标准,会有很多企业因无力承受而离开,但对于生存下来的企业则是发展壮大的良机。
以依生生物所生产的狂犬病疫苗为例,2008年时国内还有十几家同类企业,而如今能够保证供应的只剩下了三四家。GMP每五年更新一次,为了满足中国医药行业的标准,对于生产车间的投入也节节增高,有些疫苗的投入甚至需要上亿元。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产品,将自身产能做大,分摊成本,才能保持较高的利润。依生生物非常重视产品的研发,研发投入额接近销售收入的10%。
邵辉认为,需要秉承着一边研发创新、一边建立强力销售平台的理念,有效把控产品的两端,才能做出更好、更加商业化的产品。
为了能够在技术上占领制高点,同时保持长期的发展,依生生物分别在辽宁沈阳、北京大兴、美国三大生物技术开发中心之一的马里兰州等地建立了研发中心,还在新加坡完成了一个PIKA技术平台的收购,获得了其全部知识产权。其中美国研发中心的费用较高,工作人员都是当地培养的博士、硕士等科研人员。此外依生生物还与美国的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合作多个研发项目,希望能够利用美国的研发力量作为技术储备和平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带来帮助。在中国的生物制药研发公司中,真正在海外建立研发基地的公司很少,而依生生物就是其中之一。
疫苗的销售对象是各地的疾控中心,依生生物在销售方式上也没有遵守“传统”。为了保证客户服务质量和价格体系的稳定,依生生物没有选择销售公司或经销商,而是组建了300余人的销售团队深入各地,将产品直接销售到基层的疾控中心。“这样对市场占有率的稳定和扩张都有好处。”
专业洞察
“十二五”规划使很多人看到生物医药产业的机会,但这个行业的专业特殊性决定管理团队必须具有专业洞察力和良好判断力,才能够把握其中的机会。据邵辉介绍,依生生物的管理团队基本由具有医学背景的管理人员组成。管理团队的专业性有助于更好的产品创新,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对产品结构进行定位,保证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身为CFO的邵辉同样拥有深厚的生物科学背景,他于1990年赴美学习生物有机化学,曾在罗氏制药从事药物的研发。在获取会计和金融的MBA学位后,来到华尔街从事对生物技术公司的投资。当时的生物技术公司多集中于美国和欧洲,2007年后陆续有中国公司来到美国上市,使他看到了中国生物制药企业的未来。
技术背景使他对产品的创新性和研发有着深刻体会,华尔街的工作经历也使他对美国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喜好非常了解。这些经验使邵辉能够在依生生物的平台上有效地帮助企业,一方面管理公司的日常财务,一方面选择优秀的战略合作伙伴,寻求企业兼并、规模扩大的机会。
在生产过程中,保持产品的有效性并非易事,在质量检测和管理上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质量监管和人员培训都会带来成本增加,而一直在提高的GMP标准也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建立新的厂房。如何保持充足的流动资金去维持正常的生产是摆在CFO面前的问题。
在邵辉的管理实践中,细化成本构成是有效财务管理的基础,洞察不同阶段对资金需求的不同,至少提前3到6个月规划资金的使用。此外专业化中央池资金的调配也是有效的现金管理中重要一环。邵辉说,在公司的高速发展阶段,财务部门的责任非常重要。邵辉认为一个好的财务队伍,不能只着眼其消耗了多少公共资源,而要看到在生产之外,财务团队接触资本市场,并获得资金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企业发展壮大需要足够的资本做后盾,只靠公司自己生产所带来的现金流来应对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和压力非常不易。“对CFO而言,除了保证公司的正常财务运行,还要重视资金的配置和筹资,并在许多重大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邵辉表示,建立良好正常的企业财务能够保证日常的生产力,而在激烈竞争中谋求更快的发展就必须考虑资本,更有效率地利用资源和市场杠杆,重视股权融资、债务融资等多元的融资形式。(郑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