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服务 设为首页 站点地图 用户登录
于若木:晚晴之美
来源:-    浏览:   更新时间:2006年06月06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一个星期前,有消息说于若木先生在北京三○五医院病逝,一时难以接受,无法相信传闻,前两天,特为此事向出席“两会”的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朱佳木求证才确信,当时脑中一片空白。3月6日上午是老人的告别仪式,苦于“两会”采访无法分身,工作间隙调阅笔记本电脑上于若木先生的有关照片,思绪回到了一年前的那次专访……她在晚年为国民尤其是为少年儿童的营养健康问题呕心沥血,凡此种种,让人感佩。在她87年的人生历程中,我们既看到了她壮年的绚烂,也欣赏到她的晚晴之美。 16岁参加“一二·九”运动   那是在2005年4月6日下午,精神矍铄的于若木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凡接触过于若木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乐于扶危济困。然而,一个人的高贵品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艰苦的磨炼、学习中形成的。   于若木原名于陆华,祖籍山东淄博,1919年4月15日出生在山东省济南市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于丹绂,又名于丹甫,是我国第一批派往日本的留学生,毕业于著名的早稻田大学。回国后任山东第一师范大学校长,是山东近代教育的奠基人。于家有6个子女,三女于式毂,又名于陆华,就是于若木。   因为父辈是教授、学者,于若木在开明、宽松、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以优秀成绩小学毕业之后,于若木进入山东省立第一女子中学学习。1935年考入北平市立女一中。在此期间,在哥哥于道泉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于若木开始接受革命思想。1935年,年仅16岁的于若木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后经北平地下党组织批准,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在这种情况下,于若木与其他同学一道南下回到了老家济南,不久和妹妹于式坤(又名陆琳,后改名于路琳)一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到延安后,于陆华改名于若木,在陕北公学五队学习。   对于自己的名字来由,于若木说:“若木”出自《楚辞·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若木”按《山海经》解说,是一种“青叶赤花”的树,长在“日所入处”。她的父亲从小给她讲解《楚辞》,所以她喜欢《楚辞》,取了“若木”这个名字。   1938年春天,于若木和陈云同志结成革命伉俪。 一个建议改善很多人的健康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生活改善了,但于若木对营养问题还是一直很关心。她常向家人宣传营养知识,还建议中南海的厨师学习营养知识。三年困难时期,中央国家机关好多人得了浮肿病。究竟是什么原因,众说纷纭,有心的于若木便去请教营养学家。专家说,病因是缺少蛋白质,其实每天吃2两黄豆就能解决问题。   于若木看到发表在国家科委内部刊物《科学实验研究动态》上的专家文章,就把文章拿回家给陈云看。陈云看过后,马上起草电报要东北调黄豆进京,支援中央和北京。采访时,于若木风趣地说,那时有人管那些健康得到改善的人叫“糖豆干部”,糖是指干部每月会发给一些白糖,豆就是指的黄豆。   一个建议,让困难时期的很多干部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这是陈云在我国三年困难时期的一个重要决策。这里面,也有于若木的一份功劳。 64岁开始钻研营养知识   粉碎“四人帮”后,于若木在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科技组任顾问。一次,她到广西参加一个食品方面的会议,主办方安排与会人员参观当地的一家工厂。厂里的同志介绍说,他们这儿分配来两个大学生,但都是病号,半天工作半天休息,不能正常工作。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回京后,于若木走访了一些大学,发现大学生的身体状况普遍不好。因为营养素摄入量不够,大学里患肝炎的人多,因病休学的也多。国民身体素质不好,就可能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   于若木忧心忡忡。她来到当时的卫生部卫生研究所,向著名的营养学家周启源、金大勋、沈治平等教授虚心讨教营养科学方面的问题,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营养问题的资料,深入基层考察调研。1983年,于若木写出了关于营养问题的第一篇论文《营养——关系人民体质的大事》,在《红旗》杂志上发表后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营养学界的重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60岁应该是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的年龄,可于若木步入营养学领域那年已经64岁了。营养学包括的学科非常广泛,于若木在花甲之年涉足这个领域所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为了掌握更多的营养知识,于若木找来大量的书籍,她白天工作,晚上自学到深夜1点。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她就用卡片记下来,并把一些常用的专业术语记在卡片上随身携带,抽空就拿出来背。比如: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非必需的氨基酸等,她不仅记下了中文的名称,还记住了它们的英文名称。   和于若木接触过的人都被她谦虚好学的作风深深感动。新中国营养学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的营养学家沈治平教授说,无论是我们和她交流还是出席营养学的会议,她总是拿着本子记录,有不懂的地方就问。她还博览群书,阅读了国内外大量的营养学刊物,及时了解世界各国营养学科和食品工业的发展动态,提出了许多非常有见地的观点。于若木潜心研究、厚积薄发,她20多年来苦苦思索、辛勤笔耕的成果已汇集出版了《于若木文集》和《于若木论学生营养》等书。 “营养应成为国策”   在我国,于若木倡议成立了学生营养促进会,她主动捐钱设立学生营养餐。她认为,有许多做少年儿童工作的人,谈营养之外的事情很多,像服装、玩具、体育锻炼等等,可就是很少有人讲营养。也许是这件事情太普通了,谁能不吃饭呢,以至于被忽视了。她觉得这是缺陷,营养应该是第一位的,并提出“营养应成为国策”。   据于若木身边的人员介绍,于老不仅在营养学领域潜心探索和研究,而且还不辞辛劳地出席各种营养学术研讨会、现场交流会,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她为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不足而担忧,也为发达地区儿童的营养失衡而不安。于若木呼吁各省市领导同志对学生营养问题给予关注,同时要强调平衡膳食,提出要重视营养教育、普及营养知识,要用营养学智慧开启人们的心灵。   1997年,于若木从一份资料上得知黑龙江农垦局有两个农场很多人得冠心病和癌症,死亡率较高,人们情绪因此不稳定,纷纷要求调到其他地方去。于若木说,我一定要去弄个明白。   到农场的路很不好走,一会儿是泥淖,一会儿是大坑,汽车在上边行驶要么颠簸得厉害,要么车陷在泥淖里难以行进。随行人员劝她到农垦局里听听汇报就行了。但于若木说:“没问题,我能坚持,不到现场就不能了解真实情况。”   经过调查,于若木认为这个地区是严重缺硒地区,建议有关方面对农作物施硒肥解决贫硒问题。根据于若木的建议,有关方面在农作物生长期用飞机低空往叶面喷洒亚硒酸钠,使植物的叶片充分吸收,农作物就成了富硒作物。当地的居民吃了富硒粮食以后,这一地区人们冠心病和癌症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人们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也能在这儿安心工作了。   今天,于若木先生走了,那次专访与有关往来的情况浮现在我们眼前,特别是老人亲切和蔼的面容、爽朗的笑声、细腻认真的笔迹,时时闪现在我们的脑海,她的音容笑貌永难忘怀。她的为人、她的品行,一如我们见面时所送的百合纯洁、优雅,也如那康乃馨清香长驻……   最美莫过夕阳红。她的晚晴之美为人生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个人简介:   于若木,1919年4月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32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女子中学,1935年考入北平市立女一中高中。1937年奔赴抗日根据地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春,与当时任中央组织部长的陈云结婚。1938-1941年,先后在中共中央党校和延安马列主义学院学习。1957-1962年,在国家科委政策研究室工作。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园党总支书记兼副主任。1981年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科技组顾问,开始对营养学进行调查研究。1983年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顾问、研究员。1984年被中国未来研究会聘为顾问。1988年被中国营养学会授予荣誉理事。1989年被推举为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首任会长。1991年被中国保健品协会聘为名誉会长。1993年任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顾问。1996年被中国绿色食品协会聘为名誉会长。2002年1月任中国儿童中心营养与健康专家委员会主任,2002年10月任中国奶业协会顾问。2003年任中国保健协会顾问。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药械-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