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和药房分开是大势所趋,目前参与医药分开的企业,大多都在探路药房托管,从全国各地探索的情况看,医药分开步子已经越来越大。但医院与药店之间的博弈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医院既与药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着剑拔弩张的对立。在医药分开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现实中,药店是否已经具备了“跑赢”医院的条件?
处方的获得是个难题
在竞争中,有政策规定,对于零售药店只要驻店医师在岗,药店便可凭处方出售处方药。看似十分公平,但问题的关键是,随着医院推行信息化,电子病历再度被医院控于掌心,医院处方外流到药店的概率相当低。按照社保部门规定,消费者通过医保在社会药店购药,必须持有纸质医院处方,而多数医院采用电子处方形式,即便要求医院打印纸质处方,医保目录内药品还需加盖医院的外购章,才可在药店购买。程序的繁琐大大限制了药店接到处方的机会。显然,要吸引患者凭处方购药,还需卫生部、人保部等部门出面,实现药店和医疗机构网络对接,实现电子处方外流,医保刷卡即时结算。
而医保定点资格在社区医疗机构及药店之间的“分配不公”被认为是近年来影响药店药品销售的主要因素。医院一些处方药是不外流的,处方药厂家为了不影响医生的利益,一般也不在OTC零售渠道销售医院一线处方药,结果造成了药店可能没有医院一线处方的药品销售。
同时在药店方面,虽然根据相关规定,每个药店在营业时至少要配备1名执业药师,但实际上,执业药师不在岗的情况时有发生。相当多的药店服务人员只是药品的推销员、销售员,其所具有的药学知识并不比普通售货员强多少。
随着医改的深化,药店行业在不断推进连锁发展的同时,在各地区也开展了药店联盟,抱团取暖,加大与供货商谈判的力度。由于医改要求,药店行业完善了执业药师制度,药店需要培训和培养好自己的处方药药师。笔者发现,零售药店已采取请医院住院药师、医院门诊药房药师来培训自己的执业药师、驻店药师和店员,把临床常见药品的搭配使用、治病机理、毒理药理,进行深入讲解,以便店员了解和对症推荐。目前,药店行业的专业药师及工作人员整体素质都较以往有大幅度提升。
但要想从分开后的药品市场分一杯羹,药店还必须尽快研究和熟悉医院用药的品类结构,研究医生的处方习惯和经常处方的药品,而后根据医院畅销的品种,调整产品结构,多渠道采购这些常用药物。
交叉互联多业态发展
2011年的终端门店销售模式依旧没有大的突破,药店遭到卫生院、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制约,医保也难以突破,产品销售雷同,店内营销惯性等客上门,药店利润大幅度下滑而出现困局。靠创新营销生存与发展的药店终端销售并没有新突破。
在以往药店与医院的竞争中,药店唯一的利器是药价比医院低10%左右。由于零差率,这一利器骤然失效。同时,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可以使用医保卡,更多的老百姓由原来的习惯性药店买药,转向了社区。另一个让药店行业处于竞争不利的因素是,基层医疗机构零差率销售后的损失有政府补贴,而药店的这部分损失,需自己承担,并没有相关反哺政策。
而今年,据传大基药目录卫生部已经开始制定,扩容呼声甚高。“房租比以前涨了2倍,人工开支也上涨了20%。如果基药多了,药店要扩大面积,但这根本是亏损之门的打开。”基本药物制度推行,给药店带来的利润下降,几乎都要通过多元化经营弥补。
很多药店开始与药企协商,将药妆纳入药店销售。保健品、日用品、化妆品、健康饮用矿泉水等陆续纳入到药店销售领域,形成多元化销售的格局。
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实施,药品将结束高毛利历史,单纯依靠卖药赢利的时代已经过去,把药店做成与健康相关的零售店是必然选择,将出现大众健康馆、药诊店、多元化平价药超、药妆店、社区便利店、标准药超、商超店中店、专科专业药店、处方药店、网上药店等多种交叉互联业态模式。这些店都是在社区或者局部的市场里面共存着,虽然由于行业不同,竞争关系也算不上剧烈,但都与健康领域关联。因此,跳出圈内看圈外,其实都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以店面的方式存在,都是做领域的终端,都依托小规模客户的链接,都有一定的店内特点推广,由此可以看出,有些资源是可以互相交叉应用的,其实在终端销售领域难度愈来愈大的时候,互联的突破必然可以看作是一种新终端销售模式的推进。
在终端服务模式上,虽然仍是延续以单一制为目标的终端促销模式,但终究突破瓶颈,比如利用电子商务的团购、促销等办法,也算新生事物,终端的最终引领要依托整个销售盘面以及需求的教育消费,在合理的情况下自然发生的消费行为,就是一种消费模式。
2012年药店经营模式也将转变,服务营销、会员制营销、品类管理营销、药诊店模式营销、文化营销等模式都将出现。(作者:王运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