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商务部组织研究人员,在北京、上海等地社区医院进行调研并向国务院提交相关调研报告,尝试推动“医药分业”。差不多所有的社会药店老板都读出了一个利好消息,大致可以概述成:将剥离社区医疗机构药房,进行医药分业试点,社会药店有“蛋糕”吃了。
在试点区内,除了少量急诊药品外,区内所有的社区医疗机构在半年之内全部将药房剥离,由医院周边10家社会药店提供药品并承担起药事服务功能。
蛋糕貌似就在嘴边,但想吃到嘴里却不容易。对于社会药店来说,此次得到的不仅仅是从药房流出来的处方,还有来自各相关部门的种种限制。社保部门对于新增医保定点资格药店的限制就是典型的一个。
医保定点资格在社区医疗机构和药店之间分配不均被认为是近年来影响患者选择药店的主要原因。在北京5000多家药店中,医保定点药店只有100多家,并且,消费者通过医保在社会药店购药,必须持有纸质医院处方,而多数医院采用电子处方形式,即便要求医院打印纸质处方,医保目录内药品还要加盖医院的外购章,才可以在药店购买。程序的烦琐大大限制了药店接到处方的机会。此外,在药店买药的医保报销比例也与医疗机构有较大差异。
既然实行医药分开,让患者享有在药店买药和在医院同等的报销比例和流程,是试点后首要解决的问题,但对于这个资格的获得,社保部门的限制却让社会药店的老板们心情不快,对于前景的判断也就显得颇多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