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服务 设为首页 站点地图 用户登录
中医药基础研究发展提纲
来源:-    浏览:   更新时间:2006年05月21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所提出的"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号召和江泽民同志"要重视基础研究"的指示精神,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及其医药卫生发展战略目标,根据我国中医药事业的总体规划,从面向 国内外需求、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出发,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人类保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特制定未来十五年《中医药基础研究发展提纲》。 一、中医药面临的形势 (一)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已成为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医学的宝贵财富。近五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药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已逐步建立,对常见疾病和一些疑难疾病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防治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医药的优势特色得到进一步发挥,综合服务功能和内涵建设不断加强; ——中医药学术水平得到提高,科研成果大量涌现,青蒿素系列研究、针刺镇痛原理研究等一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藏象、证候、治则及方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日益受到重视,中医药古典医籍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中药研究在资源调查、品种整理、栽培技术、饮片炮制、剂型改革、新药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 ——中医药教育形成以院校教育为主体的多种教育形式并存的格局,保证和促进了中医药队伍整体素质的改善和提高; ——世界各国逐渐重视中医药学,在中草药化学、药理学方面开展了较深入研究,在中药复方制剂工艺及质量控制技术领域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针灸理论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其方法已在10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 ——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国际影响越来越大。 (二)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老龄化社会也逐步到来,人类对于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需求日趋提高,而药源性疾病的不断增多、新一代化学药品研究和医疗保健费用的不断增长,已经成为制约国际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在世界范围内,回归自然、重视传统医药已经成为潮流。中医药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显著的临床疗效,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认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 (三)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以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学为先导的现代生命科学取得了长足进步,基因芯片、生物信息分析及化学分析鉴别等技术的应用推广,多学科的广泛渗透、融合,都给中医药基础研究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四)中医药学从认识和掌握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规律入手,初步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变化规律,创立了一种研究人体复杂巨系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 中医药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是有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动态的相对平衡过程。人体的功能状态是机体对内外环境作用反应的外在表现,包括了人体生命活动的丰富信息,充分体现了个体、动态、多样性特点。中医药学从认识和掌握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规律入手,应用整体、系统的研究方法,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掌握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中医药学蕴涵着对人体生命活动复杂内容和深层规律的深刻认识,为丰富生命科学的理论做出了贡献。 (五)中医药学的健康观念和临床医疗模式,体现了现代医学发展趋势。中医药学认为,健康不只是没有器质和功能性病变,同时也应包括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心情舒畅、饮食睡眠正常、社会适应能力强等,这种健康观念代表了当代对健康的新认识。中医学还认为生命活动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过程,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心理状态以及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状况等异常变化,引起平衡的相对失调,都会出现人体不健康的表现。所以中医药学在保健治疗中强调天人合一、整体观念,重视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的系统理论,体现了现代医学向生物-社会-心理以及环境医学模式发展的方向。 (六)中医药学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个体化治疗体系是中医的诊治特点。中医药学通过掌握和调节个体异常的功能状态、并使之达到相对平衡的方法,来维持人体的健康,符合现代临床治疗学发展的趋势。 (七)中药治疗通过多种有效成分对人体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整合调节作用,符合人体多样性的特点。针灸疗法是一种尚未被现代医学充分认识的独特而有效的方法,正逐渐被世界一些国家纳入医疗体系之中,是对现代治疗学的丰富和发展。 (八)中医药学在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方面拥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有效的方法,蕴藏着科学内涵和实用价值,是对人类保健事业的一大贡献。 (九)中医药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和调节方法的一门科学,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 中医药学独具的特色和优势,体现了对人体生命科学的深刻认识,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解决制约发挥中医药优势特色的重大科学问题,必将对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三、制约中医药学优势发挥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 (十) ——中医药学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健康观念及医疗模式等理论问题的系统研究及其评价体系的建立;中医药研究方法学的评价及其完善。 ——人体证候从定性到定量的系统研究及科学评价系统;人体证候完整性、系统性;证候生物学基础及辨证的方法学。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方法、方案、规律及作用原理研究。 ——中医"四诊"的量化、信息化、智能化及其综合采集分析系统;中医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诊疗体系的系统研究及评价方法的建立。 ——中医药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的系统评价和优化。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绿色中药的栽培;中药药效物质的快速、准确定性和定量方法;中药作用机理研究方法的突破。 (十一)中医药学基础研究工作起步较晚,长期以来投入不足,科研人员数量较少,整体素质还不高,对中医药体系所包含的丰富科学内涵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撑,中医药基础研究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加强中医药基础研究,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医药事业发展内在的迫切需求。 四、中医药基础研究指导思想 (十二)中医药基础研究包括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药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有基础研究和基础工作两大方面任务。 (十三)中医药基础研究要推动科学创新。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认真继承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又要勇于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同时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形成新方法、新思想、新理论,为应用和开发研究提供源泉,增强持续创新能力。 (十四)中医药基础研究要密切联系临床和生产实践。基础研究要成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中医药产业改造、升级的先导和支撑。还应该为国家实施的"科教兴国"和中医药"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新的方向和思路。因此,中医药基础研究选题必须紧密联系临床和生产实践。研究内容应是对指导临床实践行之有效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要注重将临床和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从理性高度进行持续深入地研究,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发现新规律、创立新学说,促进中医药学术进步。 (十五)中医药基础研究既要积极采用传统研究方法,又也要采用并大胆引进适于中医药研究的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技术和方法。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联合攻关,实现在较高水平上的技术跨越。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其他学科与中医药的交叉渗透,是中医药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十六)中医药的基础研究要"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今后十年要以围绕国家卫生工作战略目标、以中医药临床和生产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及亟待解决的关键性技术开展基础研究;同时,选择少数集中体现对现代生命科学具有重大意义的某些领域开展连续持久的攻关研究,为丰富现代生命科学,发展中医药理论做出贡献。 (十七)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创造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畅所欲言、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充分发挥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扎实严谨的科学研究,共同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 五、中医药基础研究的发展目标 (十八)根据国家卫生工作战略目标和中医药自身发展的规律,近十年来中医药基础研究的发展目标为: ——开展中医药理论概念内涵的系统深入整理及规范化研究,逐步形成专业术语统一,概念内涵清楚,理论层次明确,表述严密的规范化中医理论。 ——对以藏象、经络、气血为核心的中医生理、病理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科学内涵。 ——开展证候规范化研究,探索有代表性证候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初步形成中医证候科学评价系统。规范和完善以四诊为主的诊查方法,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个体化的中医药诊疗体系。 ——初步探明部分疗效确切的中药和有代表性的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并探索其作用机理;初步建立适用于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研究的比较系统的方法技术;建立和完善中药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初步揭示部分中药药性和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 ——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疗效和综合优势为切入点,开展防治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为重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对针灸疗法调整作用的现代生物学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建立现代的针灸治疗学奠定理论基础。 ——利用国家的信息网络,初步建立中国中医药信息网络、远程中医药教育、虚拟中医药研究机构、远程中医药诊疗、以及中医药智能化信息中心等数字化、信息化共享机构体系。 ——建立15-20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多学科参与的重点研究基地,培养出一支精干的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医药基础研究队伍,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六、重点任务 (十九)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要把握中医药理论精髓,对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药械-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