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26次药品降价之后,我国第27次药品降价不期而至:162种药品将从3月28日起大降价,平均降幅达到21%,预计每年可减轻群众负担100亿元。然而,降价声刚落,青岛一位老医生就向记者谈起了他的忧虑 ,这一次号称史上最大幅度的药品降价,会不会又重走此前药品降价的怪圈:降价、消失、出现新的高价药、再降价、再消失……仅2010年以来,据青医附院统计,就有50多种降价的经典药从药房里消失了。业内人士称,药品降价不能只停留在数字上,而是应当真正落实到患者的看病账单上,只靠治标不治本的药品降价,显然斗不过以药养医的大格局。“医”的弊端问题不解决,药品降价就难以逃脱“出力不讨好”的鸡肋角色。
一降就死,又一种廉价药将消失
“3月28日执行降价令以后,厂家说实在做不起这种药了,还是换换其他药吧。”3月10日,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曹建华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头不由得一紧。对方的口气斩钉截铁,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他们说的这种药,是一家由国内药企生产的规格为100mgx12的非诺贝特分散片,目前售价为21.85元,而发改委降价令上的价格是1.6元,足足便宜了20多元!
“这种药是专门用来降血脂的,像我们医院每个月销量都在200盒左右……”曹建华对于药品“降幅越大,‘死’得越快”的尴尬局面感到无能为力,因为这不是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了,每逢国家大幅度降低药价,他都要做好一些廉价经典药品自此消失的心理准备。
曹建华也考虑过国内其他药厂,可现在这种价格显然不是普通药厂所能承受的,而一家外资药企生产的非诺贝特分散片也在此次降价范围内,价格从50多元降到了40多元钱。这就意味着,一旦国内药厂不再生产,则只能选用进口药,那会使患者负担不减反增。
不只是三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青医附院、市立医院、中心医院等医院采购办和药剂科的负责人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此次3月底即将降价的部分抗生素和循环系统类药品,主要用于治疗感染和心血管疾病,是医院的常用药。
“真是每次一降价就有药品会消失,患者往往怪医院不进便宜药,可医院真是委屈;不是不进,而是人家直接不供货或者停产。”青医附院采购办医生张辉说,一种名叫泰得欣(通用名:头孢他啶)的进口抗生素药品就在此次降价目录上,从每克50多元钱降到每克11.3元,供货商的反馈信息便是该药“肯定做不了了”。
青医附院药剂科主任隋忠国坦言,他曾专门统计过降价后就消失的药品品种,结果发现自2010年以来已有50多种降价药品在青医附院药房里面消失了。
外资药价格依然“高高在上”
青岛一家规模不大的医药公司市场部的徐经理告诉记者,他去年到外省参加了药品统一招标,一家实力雄厚的外资药企有意压低药品价格,通过以其他药厂根本承受不了的低价进行排他性市场占领,而其他国内药企研发能力不够的“老病根”,直接导致其无力竞争。
据了解,中国药品有专利药、原研药、不同类型的新药、仿制药、单独定价药等划分,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高低不同的价格,其中专利药和原研药位于价格金字塔的塔顶,外资药企由此长期占据着中国高端药品市场的主导地位。
同样的成分、品种、质量的药品,一旦贴上“洋标签”或冠以“原研药”名称后,价格就会大幅增长,比如,由罗氏降价产品头孢曲松由原来的93.8元降为65.7元,降幅30%貌似幅度较大,但同期国内此类产品的仿制药最高限价却仅为7元,降价30%后仍高出国内同类产品8.4倍。
发改委在2010年12月启动的药品降价,与以往降价最大不同就是主要针对外资药品,据统计,降价的174种药品中,有40家外企的107种产品,占比近62%;如常用降压药卡托普利从34元降到 22.1元。
今年3月28日实施的新政策,也将调控重点放在了原研药和专利药上,辉瑞、惠氏等多家外企的专利药和原研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降价,还有20个品种被取消了单独定价权,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意味着外资药在中国将不再享受“超国民待遇”。
“不过,我个人感觉药品降价撼动不了大药企的根基,每次降价消息出来,这些药企的股价都没有受什么影响,真正苦的是中小药企。”徐经理介绍说,国内药企达到4700多家,美国却只有几十家,像市民们熟悉的银翘解毒片国内就有275家企业生产,各家之间现在不是比药品质量,而是比价格、比门路、比包装,已经形成了恶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