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原料药产业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一,但产能过剩却愈演愈烈,导致价格战频发,同时,国内企业也在国际市场遭遇反倾销阻力。国内企业正通过三个途径进行转型:积极研发新品同时拓展产业链、兼并收购巩固细分市场中的地位、生产线升级改造提升产品品质。未来,原料药行业将从集中低端转型为多层次的产品体系。
原料药企业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定位,避免盲目跟风。政府也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和引导。中国的原料药产能和出口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一,产能进入新一轮扩张期。2011年1-11月,中国化学原料药产量为262.31万吨,同比增长近30%。2011年1-11月,中国化学原料药出口额为200.15亿美元,同比增长27.2%。中国原料药产量已经占全球总产量的1/5以上。原料药产量经历了金融危机的低谷后,2010年得到恢复,2011年再次开始高速增长。
中国原料药产业的产能过剩情况越来越严重。青霉素、维生素等大宗原料药的进入门槛相对很低,几年前开始就产能趋于过剩,近年来还有产能加速扩大的趋势。2010年世界维生素C的总需求为12万吨,中国前5大产商的产能就足以满足,但目前已建、在建和拟建的项目超过8万吨,预计2012年全国产能将超过20万吨。青霉素的全球需求约为6-7万吨,我国的产能已超过10万吨。
产能过剩日益严重的原因是市场准入门槛过低,退出门槛高。近年来国家虽然出台限制原料药重复建设的文件,但力度不强、执行情况不佳。2007年,青霉素、维生素C原料药被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限制类的产品,但许多地方政府为保护当地产业未能有效执行。对7-ACA等其它大宗原料药,目前只限制新建项目,扩建项目并没有明确限制。随着沿海地区生产成本上升,许多原料药企业向西部转移,与东部相比,西部为了吸引投资,对于环保、技术水平等准入限制较少。原料药行业技术门槛低,但大部分企业追求生产规模,投资大,退出成本高,因此,即使是在市场低谷,许多企业往往预期未来增长,不急于退出,只是暂时停产。
产能过剩导致价格战频发,同时,国内企业也在国际市场遭遇反倾销阻力。市场内价格战频发,部分产品出口长期存在量增价跌的趋势。2010年中国原料药出口额排名前10位的品种中,有7个品种均价同比下降,其中出口数量增长最快的单一品种心血管系统用药价格跌幅达到了96%。由于很多原料药企业未能获得欧洲和北美认证,主要在亚洲、非洲等地销售,近年来低价的中国原料药产业在国际市场屡遭反倾销诉讼。从出口占比看,2011年上半年,54%(按数量)的国产原料药销往亚洲其他国家。印尼、印度、韩国、南非等国都曾对中国的原料药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
一些特色小品种原料药的厂商通过兼并收购,丰富在同一类别原料药的产品线,加强在细分市场中的影响力。2012年1月,上海中西三维药业收购抗肿瘤药原料药企业金和生物,进一步壮大其在抗肿瘤药原料药市场的产品线。1月,常山药业宣布拟收购常州泰康药业74.18%的股权,丰富肝素原料药产品线,从目前的肝素钠,向肝素钙的扩展。
传统的大宗原料药厂商也积极通过生产线升级改造,符合海外标准和环保要求,提升产品品质。东北制药正在异地改造建设维生素C生产线,并开始向维生素C的衍生物方向发展,如维C磷酸脂等,这些产品的利润超过维C原粉。改造项目整体设计由拜耳公司承担,力争实现产品综合能耗、产品成本降低、原材料消耗、污染排放量等均下降20-30%。2011年6月,哈药集团的原料药车间搬迁改造启动,一期工程计划投资20亿元,是集团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环保改造项目。大规模搬迁、改造会影响生产,并需要大量资金,小规模企业很难完成。